經典喜劇《驢得水》重返澳門大銀幕 導演周申與劉露出席映後學術交流會

2024/03/21

喜劇電影《驢得水》展映交流會於澳門科技大學影視廳成功舉辦,導演周申與劉露作為主創代表出席,澳科大電影學院助理教授李昊主持了映後學術交流會,這是澳門國際喜劇節第三場喜劇電影展映活動。

《驢得水》作為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以1000萬的投資成本在2016年10月底上映後獲得了1.7億多的票房。電影啟用了同名話劇原班人馬,沒有流量明星,試驗拍攝一個月,正式拍攝四個月,用非常真誠和嚴謹的態度,造就了《驢得水》這部喜劇電影。關於這樣的選角模式和籌備方式,用周申導演的話來説就是“無知者無畏,現在回想過來顯然是一場巨大的冒險”。但是當時作為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憑藉對作品的信心,滿懷憧憬和勇氣,完成了自己的首部電影。

「《驢得水》我們一開始就想拍成電影,但是前期考察一直遲遲未落實,反而因為一次意外,激勵了我,是時候要把它做出來了。」

    李昊老師向兩位導演問起了《驢得水》電影創作的源頭,這部電影是源於深夜小酒館朋友口中的一則趣聞軼事——關於一頭驢頂替了老師。導演周申聽到後十分興奮,覺得這個小笑話有被拓展成為完整故事的空間,於是立馬與搭檔劉露進行討論與創作。兩位導演最初的想法是把它做成一個當代現實主義的故事題材,但因為工作日程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去進行田野調查,於是故事寫完版權註冊以後一直沒有進行後續的安排。直到周申有一次得知有人用《驢得水》這個故事創意拍出了一部微電影後,他感受到了危機,也迫切認識到需要讓《驢得水》這個作品迅速與觀眾見面,於是他一邊訴諸法律保護版權一邊搭建合作班底進行話劇的排演。沒想到話劇《驢得水》推出以後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進行了多輪的演出,也得到了很多投資方想把作品搬上銀幕的合作意願。源於過往和開心麻花愉快的合作經歷,兩位導演最後決定和開心麻花在電影領域再度攜手並肩,於是就有了電影《驢得水》的問世。當然從話劇到電影的過程並不容易,話劇舞台上劇本台詞的凝練與劇情設計的假定性並不適用於電影語言的表達,於是主創對劇本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反覆修改。創作的陣痛期讓電影《驢得水》煥發新的生命活力與內核,不僅充滿寓言感,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了故事重構上,把原先的趣聞結合自身訴説了關於烏託邦理想國破滅的故事。

導演周申

  「跟著演員去感受並接受他們的變化,剩下的交給觀眾。」

   電影《驢得水》的角色塑造和同名話劇有很大的不同,兩版的故事結局也充滿巨大的差異。因為在話劇第一輪共同排練創作的過程中,演員自身對角色的理解和人物命運的走向,讓兩位導演開始有機會重新去審視故事人物和故事內容,最後讓人物設定和故事走向呈現出電影版本的最終面貌。導演劉露坦言自己對人物的創作,一開始就是從觀察身邊的朋友開始,因為鮮活的人總是最有力量,能夠讓觀眾信任,他們只負責創作,剩下的只能交給觀眾獨自感受。由於話劇《驢得水》的強力受眾支撐,即時的反饋讓他們不停地進行調整,“不要提前給自己設置一個標準,只能互相參考。“喜劇的標準不盡相同,只好以自己作為衡量的尺度,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講好一個故事上,笑聲要服務與自身的創作表達。導演周申説起在中戲求學的趣事,老師在看完他們排練完的小品後,問出了或許是關於喜劇真正的問題:你要讓觀眾笑誰?如果當喜劇笑錯了對象,那就是低級與高級的區別之分。

導演劉露

「電影總是充滿著遺憾,所以它才有如此大的魅力。不要有太多的顧慮,全力以赴。」

映後座談會上的同學們反映也十分熱烈,爭先舉手提問,有關於女性角色塑造的,有關於喜劇創作實操的,也有關於電影文本解讀的,兩位導演都給了耐心細緻的解答。最後在活動尾聲,兩位導演寄語在場所有準備或者正在學習故事創作的年輕觀眾,“無論如何,先把它做出來。只有多做,才能夠在實踐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不要想得太多,這反而會困住前進的腳步,也不要想著妥協,因為妥協了也不一定會成功。希望大家能夠拍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悲劇能夠給人力量,喜劇同樣如此。”

現場提問

全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