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安院士在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讲座“智慧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成功举办

2024/02/26

2024年2月26日,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252场艺术名家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来自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叶嘉安院士担任主讲嘉宾,主题为“智能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刘滨谊特聘教授、建筑学课程主任郑剑艺副教授、叶健雄助理教授、朱柏葳助理教授、刘骁助理教授、陈悦助理教授、陈力然助理教授、冯晶磊讲师等学院教师一同出席。

image.jpg

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向叶嘉安院士赠送礼品

叶嘉安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他担任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及陈道涵基金教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前研究学院院长、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城市研究及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和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系主任。他是香港规划师学会(FHKIP)、英国皇家规划学会(FRTPI)、澳洲规划学会(FAPI)、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FRICS)和物流运输学会(FCILT)会士,以及香港测量师学会名誉会士及香港注册规划师。他的主要研究是香港、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的区域及城市规划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及城市规划及智能城市的应用。叶院士2008年获联合国人居署颁联合国人居讲座奖(UN-HABITAT Lecture Award),以表扬他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和规划作出持续而杰出的贡献;2012年在美国城市规划学院协会年会上获颁2012 Dr. Gill-Chin Lim全球奖,以表扬他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和规划作出持续而杰出的贡献。其项目曾于2018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金奖,2023年荣获银奖和铜奖,于并2022年荣获香港ICT智慧物流奖金奖。

叶院士在讲座伊始解释了智能城市的六个特征,包括智能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交通。他回顾了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历程,指出在1985-1995年间,电脑和局域网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标志着“数位城市”的兴起,利益相关方以政府和企业为主;1995-2010年间,网络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则催生了“智慧城市”,利益相关方是政府、企业和群众;2010至今,带有传感器的智慧手机和Wifi技术的应用让智慧城市兴起,利益相关方是政府、企业和群众,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城市生活。

随后,叶院士指出智能城市的骨干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传感器+ICT+Wifi,且由于城市的三维属性,GIS也必须在三维场景中应用方可建设三维化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即3D GIS。他进一步谈到建筑信息模型(BIM)与3D GIS集成的思路,认为BIM技术正在从建筑单体层面的应用发展到地区和城市层面的应用。因此将BIM与3D GIS结合,建立综合了建筑物模型(Building Model)、基础设施模型(Infrastructure Model)、地形模型(Terrain Model)的三维空间数据(3D Spatial Data),对于建设3D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数据而言有重要意义,但比过去的2D数据工作量更大,需要科研人员投入更多努力。

叶院士亦指出,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城市数据建设的核心,而当前城市大数据来源已从传统大数据(遥感、普查数据、电话簿、信用卡数据)转换为新大数据(时空数据、智能电网和传感器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网页数据、文字数据),这对城市信息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驱动着城市信息学(Urban Informatics)向城市分析学(Urban Analytics)的进化。他亦阐述了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如利用手机数据了解上班出勤情况和职住平衡)、虚拟数字城市建设、智能科技在城市停车、垃圾管理、能源系统、防洪等层面的贡献。

接着,叶院士将议题进一步拓宽到智慧科技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了基于智慧科技的平台经济、网上购物、家庭办公、无人驾驶等新的活动模式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未来城市形态可能的特征,比如无人驾驶将让未来城市更多地呈现出多中心分散型组团形态。叶院士最后指出,智慧科技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更多社会分化、更多收入差距及更多隐私问题,并给城市规划和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交通运输、经济活动选址、居住环境选址和规划、集中或是分散的城市形态选择、职住平衡、结合智慧科技的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等,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打破常规思维(think outside the box),提出更多具备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在交流问答环节,郑剑艺副教授结合其求学经历,阐述了叶院士讲座给其带来的启发;叶院士亦结合学生提问,探讨了AI技术的兴起对智慧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新影响。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image.jpg

叶嘉安院士(第一排左二)和参与讲座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