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藝術學院學生孟夢雨同學文章在澳門日報發表

2010/06/07

  就讀人文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課程的孟夢雨同學是一名學習勤勉,工作踏實認真的同學。她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用小品散文的形式,表達出作為年輕人對澳門社會文化的關注。其中《觀彩燈,品澳門》一文發表在澳門日報2010 年3 月7 日新聞版上。文章見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3/07/content_435287.htm
     指導老師孟舒老師表示,希望每一位科大人文藝術學院的學生都能擔負起一份社會責任,觀看及參與澳門這個獨具魅力的城市的發展,大膽的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記錄下在澳門的青春歲月,做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年輕人。

 

文章全文後附

 

澳門日報2010 年3 月7 日 星期日

 

(城市話題)觀彩燈,品澳門

 

孟夢雨

 

     彩燈,作為體現中國文化韻味的象徵物,獨具魅力,更是體現節慶氣氛的有效藝術手段。澳門在節慶期間,對於城市街道及公共廣場的裝飾上普遍採用了彩燈裝飾的手法,有效的傳遞了節慶的訊息,讓作為旅遊型城市的澳門獨具魅力。彩燈的藝術魅力,讓一個流光溢彩的澳門呈現在我們面前。邁入虎年,讓我們走進澳門,看看彩燈是否演繹了澳門獨特的美呢?
     大三巴牌坊是遊客必遊之地,她首建於一五六二年,經歷了三次火災與兩次重建的聖保祿教堂,現今只剩下一堵前壁,被視為澳門的象徵。這樣的一個從大火中走出來的標識,它是歷史榮辱的見證者,是澳門曲曲折折路途的記錄者。09年耶誕節和虎年春節,當我又一次來到她的面前,我不免有些失落。牌坊前面及周圍的路燈上被裝飾了奪目的銅錢彩燈,旁邊一個艷麗而巨大的彩燈卻使得它滄桑與輝煌的風采黯淡,這無疑是很遺憾的事。假如遊人想要拍攝大三巴從悠遠的時光隧道中緩緩走來,可是那樣的一個彩燈,就像是隧道中的絆腳石。來到大三巴牌坊,我們拾級而上,兩側的路燈和樹木形成了很好的視覺延續,如果在此適度安放具有文化象徵、含蓄、小尺度延續的彩燈,是否會使這裡的夜更充滿韻味呢?
     澳門氹仔島上的龍環葡韻。作為澳門八景之一,它是土生葡人之家,這裏有濃郁的異國風情,洋溢着中國的民俗魅力,敎堂與寺廟共融共存,氣氛寧靜而神秘。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雅致的彩燈,應更能襯托夜的黑,夜的濃,意境幽遠,像是竊竊私語,向遊人訴說一個個中西文化交織的故事。
     氹仔老城區的同一條街巷,每每走過,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那並非是街道本身的常變常新,而是歷史的眞實性和生活的豐富性沉澱下來的美。如龍環葡韻附近溫暖而昏暗的街燈,安靜的立在街巷的兩旁,燈兩側掛着精巧雅致的小花卉盆栽,讓人更願意漫步其街巷,放緩呼吸。可是,在今年,這街燈格外的喜慶,被套上了兩個碩大的銅錢彩燈,讓我突然在這條熟悉的街道上尋不見昔日的溫情。
     誠然,民俗喜慶的裝飾,非常適合放在如噴水池、街市廣場等公共空間,作為優化生活和旅遊紀念性的“視覺焦點”。我常會看到欣喜的遊客興奮的在彩燈前合照留念,他們燦爛的笑容也讓澳門的城市更加可愛而美好。這是澳門凸顯旅遊產業定位的成功之處。有彩燈的澳門是精彩的。
     如果,澳門在運用彩燈作為節慶裝飾的時候,設計者能更溫情的去尊重不同場所的文化特質,考慮空間尺度及氛圍的獨特性,在設計節慶彩燈時多些人性化的考慮其安裝位置和空間大小,更合理設計彩燈,使其藝術風格與環境相符,澳門的夜空會更加美麗多姿!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孟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