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主講“氣候思考下的建築學研究與實踐”

2022/03/15

2022年3月11日下午,受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邀請,TAG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建築科學與生態研究中心(CASE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Ecology)建築學碩士吳冠中建築師,以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後汪澤妍助理教授,聯合為澳科大建築學師生帶來一場關於氣候思考下的建築環境控制專題學術講座。講座由澳科大建築學課程主任、澳門註冊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鄭劍藝助理教授主持,並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唐雅晴客座講師擔任點評嘉賓。

講座內容分為From technology、With research和To Design三個部分,吳冠中建築師首先講解了倫斯勒理工學院CASE基於技術的可持續建築設計教學研究方法和成果,尤其是應對可變功能需求的環境參數化建築表皮設計,提出“固定的建築表皮如何應對變化的使用功能”技術措施。第二部分主要關注亞洲城市新地域主義建築,以越南Ma May Street為研究對象,從氣候作為切入點研究傳統街區城市更新中的建築形態變化對人居環境舒適度的影響,關注“沒有建築師的新地域建築”。第三部分通過建築設計實踐,講解更廣泛意義上的地方氣候形式基因,分別從自然地貌、土坯材料、聚落氣候單元三個尺度展示在中國河南、雲南,以及伊拉克摩蘇爾的探索。

在討論和點評對話環節,汪老師和吳老師分別詳細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指出建築技術的學習對建築創作的重要性,是當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汪老師簡要介紹了同濟大學在亞洲城市新地域主義建築研究方向,以及回顧了澳科大學生參與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學學生交流的情況。唐老師結合自身在美國的相關經驗,希望同學們在學習時應注重平衡建築設計中的技術應用,攻克建築技術服務於建築設計的技術難題。鄭老師在最後的總結中進一步指出,建築學的學習包含了多維度、跨文化、多學科的視角,涉及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相互耦合,從氣候對建築的影響為切入點,尋找地域性和技術性的詩意表達。邀請具有國內外頂尖高校學習和執業的年輕建築師參與研究生教學和培養環節,是建築學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有利於拓展新思維和專業視野。

article03151150 1

建築外立面可變遮陽設計和模擬分析

氣候應對下的建築遮陽表皮形式

article03151150 1

越南馬雲街建築更新改造後的使用狀況與氣候分析

article03151150 1

Double House中的雲南普者黑地方鄉土材料運用

article03151150 1

UNESCO伊拉克摩蘇爾努蘇爾大清真寺片區的重建和建築修復國際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