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藝術本體論:詩性、神話性和審美性的一般存在價值及具體作品涵項構成》講座於2024年10月25日上午10點在O座702教室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武漢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列生教授主講。此次講座是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藝術名家系列講座”的第260場,該系列講座旨在彙聚各領域的傑出藝術家與學者,分享他們的獨特視角和豐富經驗,以激發學生們的創造力和藝術思維,推動校園內外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美術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副教授向王列生教授贈送紀念品。本次講座由人文藝術學院孔令旗助理教授主持,對王列生教授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
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與設計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副教授(右)向王列生教授(左)贈送了紀念禮品
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王列生教授以維特根斯坦的“本體性承諾”為引,提出尼采以後,我們如何思考藝術這一問題。王列生教授認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最重要三種發現是:形態場理論、不確定性、聯系性。基於上述視角,王列生教授探討了中西方語境下藝術話語形態的異同。王列生教授指出,從中國語境談論藝術,主要包括意識形態話語、傳統文化話語、文化殘片話語等。在西方語境中,王列生教授從語言學轉向、心理學轉向、圖像語言的轉向、文化社會學轉向四個角度深入剖析了影響藝術的因素,並通過大量案例予以例證。
主講人 王列生教授
王列生教授提出在當前社會語境下應警惕藝術本體論的兩種錯覺,即元藝術論以及藝術消亡論,王列生教授指出,衡量藝術的尺子不是上帝給予的,而是由人給定的,這些標準受到文化、地域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最後,王列生教授從藝術對人類的深遠價值出發,深入探討了藝術的詩性、神話性和審美性。他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闡釋了不同價值角度所蘊含的人類意義,為觀眾席上的同學們帶來了多層次的啟發。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