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藝術學院2015傳播周活動之: “數字時代的視覺傳播:法規、倫理及其它”高峰論壇

2015/03/25

為慶祝澳門科技大學成立十五週年。2015年3月24日上午,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澳門傳播學會協辦的“2015 傳播周”活動之一:“數字時代的視覺傳播:法規、倫理及其它”高峰論壇假N座圖書館大樓N101會堂舉行。

  這次高峰論壇邀請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兼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所副研究員張慧瑜先生,香港亞洲電視政論節目《把酒當歌》主編兼主持林雅惠女士,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朱壽桐教授進行主要發言,人文藝術學院和學校其他學院的老師、本科生及研究生參與了此次活動。

  人文藝術學院執行副院長張志慶教授主持此次論壇。張志慶教授首先為討論提供了兩個背景:第一,媒體社會責任論的提出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度的不同闡釋和側重。第二,我們已經進入數據時代,一方面,這個時代,信息及其傳播數據化,而數據可視化,這個大趨勢,強調信息的開放、動態、互動,其過程是去中心化、去故事性、甚至是去邏輯性。另一方面,這個時代,媒體似乎更自由,傳播主體身份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遊離。

  林雅惠女士在發言中認為媒體因受到數碼化的沖擊,要投入很大資金更新硬件;隨著手機與網絡的普及,普通人的記錄逐漸成為新聞素材的來源,網絡評論開始影響新聞,媒體與受眾關系逐漸從單向變為雙向。張慧瑜先生指出互聯網的普及促進了自媒體的出現,使傳統媒體強調的私人與公共的界線變得模糊,手機與網絡既使人們方便看、了解和展示外部世界,也像鏡子朝向內心。朱壽桐教授通過對《紅樓夢》第23回的文本解讀,認為數據時代傳媒的法律、倫理問題可以從書的禁讀和戲曲的可以演出受到啟發。尹鴻教授提出如今的互聯網並不是壹個平等的世界,建設虛擬世界公平性很重要,互聯網存在知識產權與主體責任問題。程祥徽教授、人文藝術學院傳播學柳旭東,孫填,王迪等教師及在場同學先後提問,并與發言者展開討論。

fa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