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遠方的自己」 ——人文藝術學院余秋雨院長講座

2015/09/14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余秋雨教授於九月十一日上午假大學N101會議廳為全校師生作題為「尋找遠方的自己」的講座。校長劉良講座教授、副校長彭樹成講座教授、校監顧問許敖敖教授及逾500師生出席是次講座,人文藝術學院執行副院長張志慶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初始,余秋雨教授表示,過往於科大舉辦講座的主題皆與中國文化有關,而這一次他希望同科大師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感悟。他稱,人們常說要不忘初心,但精彩的人生往往離起點很遠。「你25歲的時候,絕對想不到你35歲是什麼樣子」,他回顧自己青年時的夢想,從做會計、司機到電影放映員,慨嘆當時的自己與現在差異之大。

余教授提到,他曾主動辭任上海戲曲學院院長,因為他發覺自己不想繼續待在原來那個圈子,「如果你在哪個領域做到權威,沒法有新發明,那就離開,尋找遠方的自己」。他跳出熟悉的圈子與環境,才有機會遊歷甘肅高原、中亞西亞戰火紛飛的地區等對他而言陌生的地方,感悟文明的興盛,並作散文,成為人們口中的散文新秀。他強調,一定要在最好的位置上離開,哪怕當時的自己很優秀、很輝煌。他調侃道,假如自己留任院長,那麼現在在講台上的會是高官余秋雨。

如何算離開原有的圈子?余秋雨教授闡述到,要離開過去的朋友圈、價值圈。他在北歐時,曾獲鳳凰衛視老總劉長樂開車接待,為了解悶,他讓這位傳媒老大講述世界和中國的新聞動向,但劉長樂只講十幾分鐘便停下,說「信息發生過後,我們連再講一遍的慾望也沒有了」。「信息和海潮一樣在和生命比拼」,他說,高貴的生命被大量的信息浪費,如今年輕人常常刷微博、朋友圈,困在一個圈子內,得到的是無用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又隱含價值觀,構建成判斷成功與否的偽坐標,指揮着人。他強調,人尋找圈外的生命,而非按前輩的設定和朋輩的影響走。

講座尾聲,余秋雨教授表示,尋找遠方的自己,還要向古人尋求指引。他鼓勵科大的師生飽讀名著,在閱讀過程中尋找與名家的同構關係,「找到你的影子,貼近偉大」。他指出,找出同構關係並不難,只要自己能把書讀得下去、愛讀即可。他稱自己喜歡科幻作家雨果的書,被他作品中對人類文明的關懷和熱愛所吸引,從中得以呼喚生命最寶貴的良知與同情心。

fa150914 1
余秋雨院長與現場師生一起「尋找遠方的自己」

fa150914 1
講座吸引逾500師生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