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的论坛活动之一,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上海)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大会”暨“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第一次会议”(以下简称高校联盟)于2023年9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本次线上线下国际会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学课程主任郑剑艺副教授、陈悦讲师受邀参加本次国际会议,在主题论坛上向各国专家学者分享了《澳门历史性城镇景观层级性的形成机制和当代城镇景观可持续策略》,幷参与成立高校联盟的分组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UNESCO WHITRAP(上海)执行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UNESCO文化部门执行办公室主任多琳·杜布瓦(Dorine DUBOIS)女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颂教授,以及UNESCO WHITRAP秘书长周俭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名城保护处处长胡敏教授级高级规划师,UNESCO城市设计与保护研究教席迈克·特纳(Mike TURNER)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兰德女士,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风貌处副处长庄晴女士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演讲。
随后,三个主题论坛依次展开,包括“(1)跨学科研究——《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2)创新性实践:城市遗产保护更新与高质量生活”、“(3)面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遗产保护高等教育工作坊”。郑老师在主题1分享中,详细分析了澳门历史性城镇景观格局形成机制,包括街区扩张、住区填充、街道再开发,揭示了澳门450多年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拼贴式的历史层级性城镇景观特征和形态区域。同时,结合澳门案例分析了HUL教育工作坊、社团推动社区营造、计算性分析技术等策略促进和改善澳门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公众认知、旧城区活化、世遗建筑景观视廊科学管控,实现活态遗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3是本次会议的另一项重要议程,专家学者就建立“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分组讨论。27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邵甬教授宣读了根据会议共识所拟定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和设计上海倡议及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路线图》。本次会议之后,WHITRAP(上海)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还将结合各成员可发挥的积极作用,制定项目建议书和日程表幷确定正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会员规范和框架。
WHITRA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国际机构,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机构。它服务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及其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致力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本次会议唯一参会的港澳地区高校,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将积极响应WHITRAP高校联盟的倡议,不断推动建筑遗产教学研究的国际化网络,助力推动UNESCO《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建议书》在澳门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尤其在遗产影响评价(HIA)、遗产修复技术、智慧遗产管理、遗产保护CPD等领域推动澳门世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吴志强院士(前排左2)与全体参会人员在原上海雷士德工学院大厅合照
郑剑艺副教授向大会作报告
郑剑艺副教授参加主题3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