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2025年3月14日,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主办的「智能时代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活动由人文艺术学院黄光辉副教授主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澳门科技大学博导潘鲁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导王雪青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朱淳,上海师范大学邵琦教授等五位学界专家受邀出席,与30余名硕士、博士生展开深度对话。会议聚焦智能技术浪潮下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传承路径与未来方向,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研讨会围绕「生存」与「发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艺术形式形成冲击,但手工艺因其独特的「情绪价值」和「人文温度」,仍将在智能时代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潘鲁生
潘鲁生教授从宏观视角指出,传统手工艺与工艺美术、设计产业始终与不断进步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相协调的发展。他指出,近年来传统手工艺借助新媒体平台走入大众视野,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国风与汉服热等社会风尚影响下获得了产业的创新发展,而汉服的兴起并非专家推动、行业推动,而是年轻一代主动选择的文化认同。在现代化与产业不断升级的当下,手工制造与工业制造和智能制造形成了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他强调,不仅要关注技艺本身,更要关注传统工艺蕴含的文化身份属性与时代价值。在智能时代,科技创新为手工艺提供了新的传播工具,新的发展土壤和应用空间,但不会取代手工艺人的创造性,更不会掩盖工艺本身凝结的工匠智能与文化价值。我们要对传统工艺的价值有自信,也要积极拥抱智能科技的发展有期待,手工艺与人工智能都是人类的文明,必须给予同等的关注与支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导 许平
许平教授则以广东何占全父子传承案例,阐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能性。何占全坚守传统木工技艺,其子留学归来后创新设计耐克鞋款滑板等产品,并建立现代陶瓷博物馆。「新一代传承者不再受限于实用功能,而是将手工艺转化为情感表达与生活方式。」他认为,智能时代催生的闲暇时间,为手工艺提供了「修身养性」的社会需求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雪青
王雪青教授提出,若手工艺无法融入现代生活,仅作为博物馆展品则意味着其生命力衰退。「技术的本质是工具,而手工艺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体验。」他结合法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指出AI可替代技术性绘画,但无法复刻手工造物过程中的个体感知与观念表达。
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朱淳
面对AI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朱淳教授认为,AI生成技术已能批量生产「符合主题」的绘画作品,未来或冲击宣传画、装饰画领域,但手工艺术的「偶发效果」与「非标准化」特质难以被算法取代。
上海师范大学邵琦教授
邵琦教授进一步提出,手工艺的未来在于满足「闲暇时间的情绪需求」:「当技术剥离了实用功能,手工艺的价值将转向修身养性、文化体验等精神层面,成为对抗机器异化的『无用之用』。」
学生讨论环节中,博士生王鑫提出「技术冷感」与「手工艺温度」的辩证关系,认为数字化浪潮下,手工艺的存续边界在于能否提供独特的情感互动;另一名学生则强调,手工艺创作是「人与艺术的情感对话」,这一过程本身即构成价值。
黄光辉副教授 活动主持
本次研讨会通过跨世代、跨学科的对话,为传统手工艺的智能时代转型厘清方向:其一,技术革新倒逼手工艺回归「人本价值」,从实用功能转向情绪体验;其二,年轻一代传承者需以创新思维链接传统与当代,如借助数字平台扩大传播、探索个性化表达;其三,学术研究应关注手工艺作为「生活方式」的多元可能,而非局限于产业经济视角。
正如黄光辉副教授总结:「手工艺历经数千年未断,因其本质是人类创造力的载体。智能时代不是终点,而是其焕新的起点。」会议的成果不仅为学界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从业者指明了实践路径,彰显传统文化在技术浪潮中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