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王曉曉副教授接受國內官方媒體 《光明日報》訪談

2019/12/19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王曉曉副教授早前接受國內官方新聞媒體《光明日報》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系列訪談•智庫答問的採訪中,以圍繞“探尋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路徑”這一主題發表觀點。

《光明日報》光明智庫訪談的內容按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港澳能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前提下,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20周年的重要節點上邀請了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王曉曉副教授深度解析。王曉曉副教授對澳門回歸祖國20年,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經濟、社會、民生等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表示2015年4月廣東自貿區珠海橫琴片區正式掛牌,4年多來有千餘家澳門企業在橫琴註冊,自貿區專門開設了集中受理澳門項目的綠色通道,為澳門企業提供發展載體。同時,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享受與澳門同等的個稅政策,很大程度上激勵了澳門居民赴橫琴工作,有利於解決澳門就業問題。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了澳門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王曉曉副教授認為澳門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抓住了機遇發展創新科技,建立了多所實驗室,力爭實現晶片產業的“澳門製造”。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相信未來澳門還會繼續堅持發展高科技產業,提升自身實力與影響力;澳門應以此為契機,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實現1+1+1>3的效果。

在20年前,澳門剛剛回歸祖國時澳葡政府轉移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僅20多億澳門元,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澳門財政儲備與外匯儲備已超過7000億澳門元,澳門的發展有目共睹。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王曉曉副教授認為“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是澳門特區政府提出與國家緊密連接的方式。澳門具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同時擁有與歐美國家相似的葡萄牙法律體系,儲備了大量的葡語人才。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中心、中葡貿易平臺以及中國的商貿基地,是中國連接葡語國家和世界的橋樑。同時,澳門有自由開放的國際港口、充足的外匯儲備和國際化的融資管道,這些都是澳門所“長”,而國家在發展中所“需”則又可以反過來助長澳門所“長”。一方面,澳門可以利用資金優勢和口岸優勢,與大灣區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澳門也要借力周邊地理、人力、技術等資源大力培育自己的研發團隊,實現雙贏的策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