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承办、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澳门未来影视创研中心协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的「铭记历史 光影传承」——2025澳门记忆·青年创「视」界抗战历史短视频大赛业界导师公开课,于9月21日上午10时在澳门科技大学O座702开讲。公开课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康洪雷先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丁柳元女士;中国内地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柳桦先生;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腾之先生四位业界导师,通过专题分享与互动问答,为澳门青年带来一场关于影视戏剧创作的思维盛宴。
公开课正式开启前,承办方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助理院长张林明副教授发表致辞。张林明副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青年短视频创作大赛将以影像技术激活澳门抗战历史记忆,推动本土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意表达的深度融合。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引导创作者,以短视频为载体实现历史真实保存与精神传承创新,完成从铭记历史到面向未来的价值升华。参加活动的还有2025澳门记忆·青年创「视」界抗战历史短视频大赛项目负责人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课程主任孟晓清副教授,比赛活动组学院导师黄莺助理教授、刘宏宇老师、萧伟婷老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王晓玉女士以及来自本澳的青年影视爱好者、大专院校学生。
多元经历是人生财富:丁柳元的跨界人生启示录
丁柳元女士以「被光照亮的人——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用生命搭建桥梁」为主题,带来了一堂意义深远的公开课。
她提到,多元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从航空工程到军旅生涯,再到艺术表演与公益事业的跨界经历,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人生并非预设的轨道,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严谨的航空领域学习培养了她对工作的敬畏之心、系统思维和责任意识;军旅生涯则锤炼了她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与奉献品格。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共同塑造了她独特的人格,并为后续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演员,丁柳元女士通过饰演江姐、杨开慧等英雄人物,与英雄角色的深度对话重塑了自我,实现了与角色的灵魂共振。通过研读史料、走访历史地点、与人物后代交流,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她认为,表演做到形似只是最表层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与角色的情感交流,做到神似。在她看来,与其说是演员塑造了英雄,不如说是英雄角色塑造了演员。这种深度连接不仅提升了她的表演艺术,更让她对爱、信念与责任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
基于艺术创作中的感悟,丁柳元女士发起了「元元培根行动」,将艺术的感染力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通过艺术形式为特殊儿童、偏远地区学生等群体带去温暖与希望。这并非简单的慈善活动,而是涵盖教学帮扶、图书馆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捐赠等的长期工程。她表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公益成为她连接艺术与生活、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建构的重要桥梁。
面对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时代,丁柳元女士基于自身经历,向青年一代提出殷切期望:在拥抱多元时锚定核心价值观,在对话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在社交媒体时代坚守真实、接纳不完美,于平凡中践行从小事爱到大爱的伟大,并善用科技促进真实连接,成为联通领域、群体与时代的正能量桥梁。
凭什么要看?康洪雷导演破解艺术创作吸引力密码
康洪雷导演带来了题为“艺术生活如何好看”的分享,核心围绕着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信息爆炸、选择无限的当下,你的作品凭什么能吸引观众?
康导强调,在观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创作者要重视创作思维的转变,要基于市场和观众需求的深刻变化,从过去的“为什么要看”转为现在的“凭什么要看”。创作者必须时刻反问自己,作品是否提供了足够独特的价值、视角或情感共鸣。
针对抗战题材的创作,康洪雷导演认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脉络「经度」已被反复表现,新的创作空间在于「纬度」,重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探索切入历史的新角度,要充分挖掘中国军队在历史中真实、独特的战术智慧。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现有题材中,通过独特的切入点和叙事视角,发现新的艺术表达可能。同时,他还结合自身经验,强调了战争题材创作的严肃性和关键点。要从真实历史中汲取力量,避免戏说和浅薄化,战争的本质是生命的对抗,优秀的战争作品应展现战争的残酷。在绝境中如何保全生命、延续生命价值,比单纯歌颂牺牲更具现代意义。
最后,康洪雷导演对年轻创作者寄予厚望「创作者要有野心,与世界平等对话」。现代影视教育的硬件设施已与国际接轨,真正的差距在于「软件」,即创作者的艺术野心、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中国新一代创作者应树立与西方电影平等对话的野心。这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纬度」,用独特的中国故事和表达方式打动国际观众。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作品质量的不懈野心,是走向世界的根本动力。
柳桦编剧的角色锻造论:从生活矿脉中淬炼故事灵魂
柳桦编剧的分享,核心围绕着「寻找一个角色」主题展开。他认为,编剧的根本工作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深入挖掘和发现。
角色是故事的灵魂,一个好的角色能让故事自然生长。柳桦编剧以自己创作时的经历为例,说明一句充满人性关怀的台词如何让角色立起来。他认为,寻找与创造不同,角色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源于对生活、历史和人性的观察与提炼。编剧要像侦探一样,从各种线索中「寻找」到那个最真实、最有力量的角色。
柳桦编剧基于多年创作实践,系统总结了角色塑造的四维方法论:首先是从面对面的采风中找角色,强调用脚步丈量故事发生地的地理肌理,在与当地人的深度对话中捕捉那些未被文字记录的鲜活生命体验;其次是从书籍中寻找角色,当物理空间受限时,通过广泛阅读史料挖掘被遗忘的时代细节与人物原型;对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出从历史现场中寻找角色,在坚守大事不虚史实底线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历史人物精神特质进行艺术重构;最后揭示从个人经历中找寻角色的重要性,主张将编剧个体的孤独、喜悦等情感体验提纯为角色灵魂,这种自我投射往往能诞生最具穿透力的艺术形象。四种方法共同构成从生活现场到艺术真实的转化链条。
柳桦编剧在分享中深刻剖析了编剧职业的本质,强调要摒弃标准化的剧情公式和人物模板,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表达走出自己的创作道路。他认为编剧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像镜子一样折射生活,通过艺术加工展现更深层次的意义与温度。在实践层面,他提出编剧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沉淀和大量创作积累,学校教育只是基础,真正的会写源于反复修改中的顿悟。他特别建议编剧深入剧组实地学习,通过理解拍摄流程的艰辛来培养对文字的敬畏,从而写出更扎实、更具可拍性的剧本。
张腾之的短视频方法论:内容、技术与商业的三重奏
张腾之先生的分享首先确立了一个核心认知:短视频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而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数字基础设施。如今,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10亿,短视频产业规模庞大,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收入持续下滑。广告和用户注意力正大量向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迁移。其商业模式不断成熟,涵盖内容付费、广告营销、电商直播等多个领域。
在强调短视频传播价值的基础上,张腾之先生系统阐述了高效创作的四要素:首先,确立内容为王的创作原则,强调真实性与情感共鸣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新闻纪实、人物特写还是生活记录,都应摒弃摆拍套路,通过捕捉真实细节和自然情感建立深度连接;其次,倡导形式创新与技术赋能,将创意变装、延时摄影、航拍等视觉手法与AI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视听语言升级提升内容质感;同时,提出节奏至上的创作原则,要求作品在5秒内建立戏剧张力,以高密度信息输出和精巧结构设计避免平铺直叙;最后,强调在地文化挖掘的重要性,以澳门400年历史文化遗产为例,指出从建筑遗存、节庆民俗等本土元素中汲取灵感,是打造差异化内容的关键路径。这四要素共同构成短视频创作的完整生态链。
张腾之先生强调,创作之外,有效的运营是短视频获得成功的关键。在短视频创作领域,精准定位与持续优化是成功的基础。创作者需明确自身定位,精准选择垂类赛道,并通过数据复盘不断调整策略,同时向优秀同行学习以提升创作水平。爆款视频的诞生往往遵循独特选题、扎实脚本和精良拍摄的规律,辅以人格化表达和全平台分发策略,再配合吸睛的标题、封面及标签设计,能显著提升内容传播力。而短视频的价值远不止于内容传播,其更通过品牌广告、电商带货、文旅宣传等多元变现模式,实现创作者与地方经济的双向赋能,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潜力。
最后,张腾之先生也指出了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短视频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虚假信息、版权侵权等治理挑战,需要平台、创作者与监管部门协同规范。而AI等技术的突破正推动内容创作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演进,为创作者打开全新想象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正与电商、文旅、教育等产业深度跨界融合,这种多领域联动不仅催生出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等创新模式,更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态,展现出重塑传统行业的巨大潜力。
光影交织的课堂定格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四位导师以专业积淀点亮创作火种,让抗战记忆在青年镜头中获得新生。这场思维盛宴不仅传授技艺,更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当航空工程师的严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艺术家的赤子之心与数字时代的创作激情在此碰撞,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青年创作者正以短视频为梭,编织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基因图谱。这场公开课播下的种子,必将生长出更多承载澳门记忆、中国故事的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