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澳门社区营建论坛:探讨香港内地澳门客家村落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2025/10/28

由澳门社区营建促进会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和澳门建筑师协会协办的二〇二五澳门社区营建论坛,10月25日于澳门科技大学N101成功举办。特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钟宏亮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教授,分享香港和内地客家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的成功案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学课程郑剑艺副教授,则分享了在九澳村和黑沙村的客家文化景观资源和相应的村落活化思考。论坛开始前,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社工部处长罗振宇、澳门社区营建促进会会长梁庆庭、澳门建筑师协会会员大会主席梁颂衍、澳门建筑师协会理事长蔡韵璇、澳门科技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澳门社区营建促进会会长梁庆庭、理事长梁竟成等为论坛开幕剪彩。

主礼嘉宾为论坛开幕剪彩

澳门社区营建促进会理事长梁竟成表示,澳门社区营建论坛于2023年开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冀通过广泛邀请各地著名城市规划师及建筑师和各范畴专家学者来澳,分享不同城市的老城区保育与活化经验。本年度主题聚焦客家村落,专家们通过香港、河源、澳门客家村落的实例,展现客家村落文化特色,在政府、专家、居民的共同参与下提升传统村落生活条件和实现乡村振兴。

澳门社区营建促进会理事长梁竟成发表致辞

钟宏亮教授演讲的题目“迈向可持续城乡共融:从实验性修复到乡村社区营建”,首先分享了他主持完成的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年度研究奖」项目「梅子林复育计划」,以及谷埔村、榕树凹村、水口村、烂头营、北部都会区城乡共融等一系列研究实践。透过这些案例,揭示了香港乡村活化和城乡共融的政府、高校、民众多方合作和互动机制,以及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旅游等学科交叉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钟宏亮教授演讲

彭长歆教授演讲的题目“一个客家村落的保护与再生:仙坑村聚落景观修复”,通过对仙坑村选址、宗族营建谱系、八角楼、四角楼、水渠等要素的详细研究和分析,提出文物修复、遗址再生、原型转译的三种保护策略。其中,荣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四角楼修缮,开发了几项客家民居建筑修缮的关键技术,包括:1.借助本地材料毛竹片进行拉结的土坯墙裂缝修复技术;2.东江流域客家建筑仿花岗岩、红砂岩装饰墙面修复技术;3.客家传统建筑三合土地面修复技术。该案例在提升周边环境、弘扬客家文化的同时,实现了通过文物保护利用推动乡村振兴的目标。

彭长歆教授演讲

郑剑艺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澳门客家乡村聚落初探:九澳村和黑沙村”,从历史地图和地理环境分析了两村落选址的传统风水格局,并梳理和详细分析九澳村8处文化史迹和黑沙村10处文化史迹的主要特征。调研还揭示了制作茶果、三圣庙贺诞酬神、黑沙大王诞、拉鱼等保留下来的客家民俗活动。建议打造客家乡村文化体验游径,保护传承澳门活态聚落文化景观,并提升村内供电和排污等民生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郑剑艺副教授演讲

    最后,在互动环节,三位嘉宾与澳门社区营建促进会副会长张鹊桥分别回答了在场人士提问,四位嘉宾都认为内地、香港、澳门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澳门可以参考借鉴内地和香港的成功经验,引入政府、村民、高校多方合作机制,让青年可以参与乡村活化、体验更多传统客家文化,让居民尤其是下一代重新建立社区归属感,更有利于推动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论坛也吸引了澳门客家村民参与,互动气氛热烈。

现场交流互动环节

活动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