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系列讲座/第273场张凌浩教授《意义驱动的设计研究、创新与当代语境》

2025/10/31

由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赞助,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主办的艺术名家系列讲座第273场于2025年10月30日在澳门科技大学R103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教授主讲。张凌浩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哲社领域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澳门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曾任江南大学副校长、至善特聘教授,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本次讲座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美术学课程主任黄光辉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讲座伊始,黄光辉教授向张凌浩教授赠送纪念礼品,现场气氛热烈。

image.png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黄光辉课程主任(右一)向张凌浩教授(左一)赠送纪念礼品

张凌浩教授以《意义驱动的设计研究、创新与当代语境》为题,从设计文化、设计符号学、设计语境与感知体验等多个维度,深入阐述了“设计之意义”在当代语境中的理论根基与创新路径。他指出,近十五年来交互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设计研究长期聚焦于技术与人机互动,而“意义驱动”正是对此的反思与再定位——呼吁设计者重新审视设计的人文内涵与文化价值。

在讲座中,张凌浩教授从设计文化、符号学与感知体验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强调设计的核心不仅是形式与功能,更在于“如何被理解、被感知、被记忆”。他以阿莱西“Tea & Coffee Piazza”系列、911纪念装置与当代建筑符号为例,阐明设计创新的根源既来自技术变革,也来自社会意义的转化与文化象征的再生。进一步结合索绪尔、皮尔士与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张教授指出,当代设计应以“语境—符号—意义”三者的互构为核心路径,重视跨文化理解与语用层的复杂性。

 image.png

讲座现场 

他提出,在AI与数智时代,设计研究更应注重感知与体验的再构,从单一感官走向多感官共构,从理性分析回归感官直觉,并在具身化经验中寻回人类与器物、文化与语境之间的关联。设计的“意义”,不仅存在于产品本身,更存在于其所激发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共识中。

讲座最后,张凌浩教授指出,“意义驱动”是设计创新的另一种力量。它强调设计的社会性与文化性,主张在全球化与智能化的当代背景下,以文化记忆、语境关联与感知经验为媒介,实现从“设计物”到“文化之物”的转化。他认为,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研究,应在历史与当代之间寻求平衡,于传统与科技之间构建共生关系,让设计成为意义生成的桥梁。

image.png

讲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