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27日,第十届「国际音乐记谱与表现技术会议」(TENOR 2025)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为该会首次在亚洲举办,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媒体艺术 Kenneth Fields教授联名担任会议主席,广邀国内与国际专家共同探讨记谱技术、人工智能与人机协作创作等研究方向。会议设有特邀演讲、音乐会、工作坊及论文发表,促进音乐记谱与科技创作的国际交流。
澳门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受邀参会并发表研究成果。音乐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Georg Hajdu教授(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教授)主持动态记谱系统 MaxScore工作坊,并担任本届会议论文评审。张誉馨助理教授发表《复调乐曲练习策略:以手势控制器辅助,探讨技术稳定性与映射方法》提出以手势控制接口辅助复调音乐练习,减轻认知负荷并提升学习效率,展示人机互动于音乐教育应用中的潜能。温壁合助理教授发表《以动作为谱:古筝与电子音乐的混合记谱系统》,以其作品《挂在摩擦上的记忆》(Immemorial / Flux)为例,提出结合五线谱与动作导向符号的混合记谱框架,强调以演奏者为核心的记谱思维,探讨记谱在作曲逻辑与演奏动作之间的关联。

Georg Hajdu教授展示MaxScore汇集复合音乐数据的优势

张誉馨助理教授发表会议论文《复调乐曲练习策略:以手势控制器辅助,探讨技术稳定性与映射方法》

温壁合助理教授发表会议论文《以动作为谱:古筝与电子音乐的混合记谱系统》
澳科大音乐学院三位教师之发表,紧扣本届「国际音乐记谱与表现技术会议」主题「音乐符号智能」,彰显学院对音乐科技前沿研究的持续投入与国际视野。本届会议受邀学者包括 Craig Vear(英国诺丁汉大学)、Cat Hope(澳大利亚蒙纳许大学)、Lindsay Vickery(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Pavlos Antoniadis(希腊伊奥安尼纳大学)等人,与国内参会学者一道于各项议程中密集交流,深掘「记谱与智能」之议题潜力,呈现一场深植于传统、绽放于科技的表现交锋。

第十届「国际音乐记谱与表现技术会议」参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