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青春:澳門電影學術放映計劃第2場 紀錄片《我守敦煌日月長》展映及交流
活動海報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光影青春:澳門電影學術放映計劃第2場”將於2025年3月25日晚上七點在R座103影視廳舉辦。此次活動將邀請雷建軍教授攜紀錄片《我守敦煌日月長》走進澳門科技大學,進行影片放映及學術交流。
紀錄片《我守敦煌日月長》借鑒「機構紀錄片」和「影像人類學」的創作思路,在2024年敦煌研究院迎來建院八十週年之際,用一年的時間扎根敦煌研究院各部門,進行長時段的紀實性跟拍,在建院八十年這個時間剖面上,講述敦煌的當代故事,在全球視野中展現文化傳承和文明交融的主題。影片於2024年12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 9 紀錄頻道)首播。
影片海報
該系列紀錄片總共6集,此次活動放映其中三集:
《我守敦煌日月長》 第2集 溯洄尋之
主要內容:敦煌研究院美術所里,一場針對顏色的爭辯已經持續了3個小時。他們正在討論的是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復原臨摹項目,美術所的畫師們已為此努力了5年。當下的數字化技術能完整記錄洞窟的現狀,但這還不夠。美術所的臨摹師們希望能用畫筆重現盛唐風貌,這需要他們根據殘存壁畫分析推理,還原當時的線條與色彩,甚至古人作畫時的呼吸起伏、心情感受,這是科技難以抵達的領域,一切都需要由人的眼和手完成。
《我守敦煌日月長》 第3集 以身塑人
主要內容:付祥波來到敦煌時,正好趕上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復原工作啓動。第172窟塑像曾在後世經過多次重修,歷代工匠技藝工藝水平不一,跟最初的造型相差太多,付祥波和同事需要對所有彩塑進行全面復原。
《我守敦煌日月長》 第6集 故園新生
主要內容: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創立,常書鴻任所長。當時的莫高窟只有窟前建於清代的上寺和中寺可以居住,這兩所古舊的寺院成了職工和家屬生活、工作的地方。幾十年過去,當年的院子已不能再住人,但常書鴻家門前的兩棵梨樹仍有果子掛滿枝頭。2004年8月,上中寺建築群經過加固維修,作為院史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這裡收藏的大量歷史照片、曾經的生活用品,默默講述著莫高窟人的故事。
劇照
雷建軍,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教授,紀錄片《我守敦煌日月長》總策劃。研究方向:紀錄片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專著《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主編《清影紀錄中國》叢書。主要導演作品有《廣東梅縣畬江鎮客家中元節》(VR)、《一張宣紙》和《2008紀》;主要製片作品有《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和《飛魚秀》;主要監製作品《大河唱》、《煙火人間》、《大學》和《風起前的蒲公英》;在電影《無問西東》中擔任總策劃。
雷建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