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博士

課程簡介

  • 課程期限

    本課程正常修業期限為3,最長修業期限為6年。

  • 授課方式

    面授課程

  • 授課語言

    中文/英文

  • 學術領域 / 知識範疇

    傳播與媒體研究

  • 課程介紹
    專業:傳播與媒體研究

學習計劃

本課程包括5門基礎必修科目、2門選修科目、學術專題項目及一篇博士學位論文。

 

():基礎必修科目 (15學分)

科目編號

科目名稱

學分

備註

DPCC01

傳播學理論高階

3

第一、二學期修讀完成

DPCC02

批判與文化理論

3

DPCC03

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方法高階

3

DPCC04

社會科學質化研究方法高階

3

DPCC05

傳播學研究前沿

3

 

 

表(二):選修科目 (從以下八門中選修二門,共6學分)

科目編號

科目名稱

學分

備註

DPCE01

社會統計高階

3

第一、二學期修讀完成

DPCE02

政治傳播

3

DPCE03

數位遊戲與社會

3

DPCE04

媒介、文化與社會

3

DPCE05

視覺傳播研究方法

3

DPCE06

媒體不平等性研究

3

DPCE07

身體與具身性研究

3

DPCE08

文化研究專題

3

 

 

表(三):論文 (12學分)

科目編號

科目名稱

學分

DPCC07

論文

12

 

 

表(四):其他非授課科目 (1學分)

科目編號

科目名稱

學分

DPCC06

學術專題項目 (須參加不少於10)

1

 


科目簡介


傳播學理論高階 (3學分)

本科目將深度講授、討論傳播學理論的建構、發展、驗證與應用等,對傳播學理論進行挖掘和探討,特別專注於理論的生成成熟與發展相關本源議題。

批判與文化理論 (3學分)

本科目介紹批判和文化理論,主要涉及符號學、意識形態、主體性、差異、性別、種族、後現代主義及媒介科技等方面的議題。

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方法高階 (3學分)

本科目是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方法的高階科目,主要講授用於解決傳播學問題的高階研究方法,如在綫傳播實驗設計,量表批判建構等。

社會科學質化研究方法高階 (3學分)

本課程旨在透過深入閱讀討論與實際習作過程來引導學習者瞭解高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有關質化研究的一般基礎。整體課程內容主要含括其歷史演進、認識論與理論背景、本質、型態、與範例;同時,本課程將通過文獻的閱讀與討論以及經由分析、檢視各類質化研究的設計架構與實施過程以釐清質化研究方法的諸問題。

傳播學研究前沿 (3學分)

該科目對傳播學前沿理論研究進行相關介紹和批判性闡釋,包含遊戲研究、數位經濟研究、數位勞工研究、健康傳播研究、性別研究、身份認同研究等等議題,引導學生認知相關前沿研究,並與當代社會文化現象相結合進行思辨驗證。

社會統計高階 (3學分)

該科目覆蓋如何使用高級統計方法來分析社會問題數據,基於學生已經瞭解基礎統計的前提,該科目主要介紹傳播學研究中經典和最新的統計方法,包括多元分析,分類數據分析(如洛吉斯回歸),時間序列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

政治傳播 (3學分)

政治傳播主要探討政治、媒介在當代社會中之互相影響關係。本學科主要研究政治人物、工會、壓力團體、非政府組織、恐怖組織如何去運用媒介去影響政治,特別是政治選舉的宣傳手法,還會關注政治媒介及其效果,政治廣告、行銷和公共關係,以及不同層級的組織,如基層運動、政府和國際實體的傳播實務。

數位遊戲與社會 (3學分)

該科目介紹數位遊戲的內容構成,内容生成因素, 遊戲的教育與娛樂功能, 遊戲的非社會期望內容產生之社會效果與人群反應行爲,以及相關的理論與研究方法等。

媒介,文化與社會 (3學分)

該科目是一門跨學科科目,包含對多個知識領域進行混合研究的内容。科目的重心是研究媒介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媒介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政治做成甚麼影響。媒介發展如何帶入外來文化,衝擊本土文化和社會價值,媒介、文化和社會的互動關係和互動結果是本科目的中心內容。

視覺傳播研究方法 (3學分)

該科目主要講授分析與解讀視覺影像的研究方法,包括視覺內容分析法、精神分析法、符號學分析法、話語分析法等。

媒體不平等性研究 (3學分)

該科目是對探討媒體不平等性的相關研究的高階介紹。通過分析媒體和一系列持續性社會話題相結合,認知在性別、種族、民族、社會階級、身體健全性等不同層面的社會不平等性,同時探討針對不同研究話題相對應的批判性研究角度與方法。

身體與具身性研究 (3學分)

該科目介紹「身體研究」的理論基礎,包括結構主義、實踐理論、現象學等。有關身體經驗的部分,無論是疼痛、情緒(如:歡愉、快感、憤怒等),也是本課程討論的重點之一。閱讀分析部分已經累積的研究,尤其是已產出的本土研究成果,參照一些人類學的民族誌以理解使用在身體研究中的不同視角。

文化研究專題 (3學分)

本科目就文化研究的專題展開研討。注重當代、本土的學術關懷,介紹近年來中文世界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引導對相關的議題進行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學術專題項目 (1學分)

學生必須參與至少十次由學院認可的學術活動,如學校組織的講座、研討會、參觀等。每次活動後,學生需提交不少於800字數的活動報告,並由指定導師批閱。該科目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開拓他們的學術視野,並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論文 (12學分)

學生必須提交博士學位論文(不少於十萬字,不包括註腳、尾注和參考文獻),並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學生必須遵照大學關於學位論文的格式要求來撰寫。

學習要求

1. 第一、二學期修讀完成學習計劃規定的表(一)中的5門基礎必修科目和表(二)中的2門選修科目、表(四)中的學術專題項目(須參加不少於10次學術活動),共計22學分。 2. 撰寫一篇符合學校要求且不少於10萬字的原創論文並進行論文答辯,博士學位論文必須通過評審及論文答辯,獲得12學分。 3. 學生在每門科目上課結束後,須進行考核,考核按授課老師及學院的規定方式進行。 4. 修畢表(一)及表(二)規定科目並且獲得學分的學生需撰寫開題報告並完成開題答辯。完成開題答辯並完成學術專題項目後, 學生即可開始撰寫博士學位論文。 5. 學生在修讀博士學位期間必須發表一項學院認可的一級論著,或兩項學院認可的二級論著。詳情請參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關於博士生論著與作品評鑒的補充說明》。

學習時間

科目修讀時間為12個月,論文寫作時間一般為12個月,最長為24個月。課堂一般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白天、晚間或週末上課。

畢業資格

學生須符合下列各項規定,並經大學學術及教學委員會通過可獲頒發博士學位: 1.在所屬課程之修業期內完成及通過學習計劃的要求,各科目成績(不含學位論文成績)累計平均積點不低於2.50; 2.遵守大學的修讀守則; 3.繳清指定費用及歸還所借的大學財物。 備註:所有課程大綱及學習計劃,按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所載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