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研究方法高階 (3學分)
講授高階質性研究方法的西方經典理論、主要研究取向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文本建構與文本分析應用。瞭解質性研究方法的驅勢、進階方法論、熟悉質性研究方法的研究流程、掌握質性研究具體的調查、分析和文本建構的高階方法操作,特別是建築學的質性研究特點。
建築學專題(3學分)
課程內容包括城鄉規劃-都市之功能與結構;宜居城市研究專題;亞洲城市的全球化;社區營造-理論、方法與批評;都市更新與再生;都市休閒與觀光專題;空間計畫體制及法令等。
都市與建築發展史(3學分)
城市與建築發展史著重從建築史和人文科學的角度系統地講授建築與城市的起源和發展,內容包括:史前的建築與城市、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誕生、古埃及建築與城市、古希臘-羅馬城市、中世紀的基督教、巴洛克時期建築與商業城市、近代和現代工業建築與城市。從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城市規劃等多方面綜合地研究建築與城市發展史,並對今後城市發展提出戰略性意見。
建築可持續設計專題 (3學分)
熟悉可持續環境的核心價值;介紹新近可持續建築的設計;深入思考人類生命繁衍與環境的根本關聯。
當代建築綠色設計與方法研究 (3學分)
本課程主要是從綠色建築、綠色建材、可持續設計的概念出發,輔以通用設計、無障礙空間設計、人體工學與估價的基礎理論建構,透過學理的說明、案例的介紹、課堂議題討論,引導學生對於建築大環境與微環境變遷及可持續城市環境建構有深層的認識與興趣。從「綠色」與「可持續」的概念出發,建構資材再利用、回復建築創造本質等新概念。
建築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3學分)
保存古蹟的目的在揭示先民生活的歷程以及藝術、文化與科技的成就,以鑑古知今,然而受到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與破壞,古蹟的生命週期常較預期的更為短暫。為使古蹟能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對於可能持續破壞甚而使之消逝的病變與危機便須借重人們的智慧,以科學的方法在最小的干預下,使之得以化危機為轉機。古蹟修復便是為了使古蹟得以可持續經營所採取的診療與復健行為,以適應不同的物理條件及多樣的活動,進而與現代生活同步、與現代環境共生。本課程主要透過修復實例的引徵,使同學從務實面探討問題的存在與破解的方法,配合國內外的案例與比較,期使在短時間內能確立一套古蹟保存與維護的完整理念。
產業發展規劃與設計理論研究 (3學分)
本課程並不定位於探討如何規劃和經營文化創意產業,而是關注以下課題:(1)如何藉由掌握更廣泛的社會脈絡(文化經濟、文化治理、社會與文化轉型。簡言之,全球競爭與經濟危機下資本積累之文化策略的崛起),來理解和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浮現和定位;(2)文化創意產業如何構成與運作(文化勞動或工作的特質、核心元素、組織特性等);(3)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和地方發展的關係。
學術專題項目 (1學分)
學生必須參與至少十次由學院認可的學術活動,如學校組織的講座、研討會、參觀等。每次活動後,學生需提交一頁紙(A4)長度的活動報告,並由指定導師批閱。該科目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開拓他們的學術視野,並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專業實習 (6學分)
實習課程旨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在校學生得以提前進入社會實踐領域,增強對所學知識、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技能。
畢業設計 (6學分)
本科目是一門理論指導實踐的科目,是讓學生綜合運用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理論層面的基礎上設計並完成課題,是一次系統、全面的設計課題綜合訓練。
論文 (12學分)
學生必須提交博士學位論文(不少於四萬字,不包括註腳、章節附註和參考文獻),並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學生必須遵照大學關於博士學位論文的格式要求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