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相信你的力量” ---送別2024屆畢業生

2024/06/12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張志慶教授

2024年6月11日

尊敬的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唐嘉樂博士

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學生廳廳長陳旭偉先生

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永利澳門總裁陳志玲女士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南光集團副總經理宋曉冬先生

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2024屆畢業生和你們的親朋好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相聚,共同歡送2024屆畢業生。你們要離開了,但我相信,你們無法忘記澳門,無法忘記科大校園的桌椅板凳、花草樹木,因為,這裡刻下了你們青春的腳步,這裡記憶著你們從幼稚到半生不熟再到成熟的過程。在告別的時刻,我代表學院全體教職員工祝賀你們,祝福你們,也想借這個機會,和同學們談一談最近幾年來,我們所經歷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遷,它們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影響著同學們的未來。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從自動駕駛到智慧家居,從醫療診斷到金融服務,從論文寫作到文學、設計、繪畫和影像創作,AI的應用正在擴展到幾乎所有的領域。這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為我們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使我們不得不面臨對真實與虛假、共享與隱私、效率與就業等問題的重新思考和定義。

例如Open-AI的Sora,Chat-GPT 4o,可能很快發佈Chat-GPT 5;Google DeepMind 2018年發佈了AlphaFold,今年5月發佈了AlphaFold 3,成功預測了蛋白質的三D結構,這在生物學和醫藥學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這一成就不僅展示了AI的潛力,也提醒我們,技術進步需要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需要考慮是否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也許這正是對齊主義者、Open-AI創始人兼技術總監伊利亞·薩斯克維爾(llya Sutskever)今年5月15日宣佈從Open-AI辭職的原因。

有人說,技術、機器是人創造的,因此永遠不會超越人,人工智能不是人類智慧。然而,當英偉達創造出Earth Two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人用越來越多的時間沉浸在符號構成的虛擬世界的時候,人何以為人?作為人文藝術學院的學生和老師,作為創意領域的從業者,我們或許應該有更多思考,更應該警惕人的批判性思維,人的想像力和原創能力,人的此在的共情能力的減弱乃至喪失。

同學們,這是一個正在發生著巨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挑戰和機遇並存的時代。為了適應這個時代,跟上這個時代,改變這個時代,我們能夠保留的可以是什麼?應該是什麼?

去年,送別2023屆畢業生的時候,我致辭的題目是“做一名有同理心,有職業操守的人。”我說,無論如何,你不能忘記,你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應該具有生命同理心的人、具有職業操守的人。因此,你可以不是君子,但不能做小人;你可以不是孤勇者,但不要做偽善者。無論技術導向何方,無論文明如何發展,社會怎樣變化,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不能丟失,不能放棄。

我想,今天,這個要求依然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了。我們很多老師給畢業生同學們錄製了告別祝福語,剛才大家可能看到了。其中有一個老師說,希望同學們畢業後任然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這聽上去很簡單,很質樸,卻有著根本性意義,或者說,是一切意義的基礎和出發點。

最後,我用一首詩作為結束語: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爲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爲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爲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請相信你的力量,因爲你不知道,誰會因爲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

2024年屆的畢業生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