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成功舉辦了第252場藝術名家系列講座。本次講座特邀來自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葉嘉安院士擔任主講嘉賓,主題為“智慧科技與未來城市發展”。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劉濱誼特聘教授、建築學課程主任鄭劍藝副教授、葉健雄助理教授、朱柏葳助理教授、劉驍助理教授、陳悅助理教授、陳力然助理教授、馮晶磊講師等學院教師一同出席。
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向葉嘉安院士贈送禮品
葉嘉安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及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他擔任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講座教授及陳道涵基金教授、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前研究學院院長、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城市研究及城市規劃中心主任和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他是香港規劃師學會(FHKIP)、英國皇家規劃學會(FRTPI)、澳洲規劃學會(FAPI)、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FRICS)和物流運輸學會(FCILT)會士,以及香港測量師學會名譽會士及香港註冊規劃師。他的主要研究是香港、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的區域及城市規劃發展和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及城市規劃及智慧城市的應用。葉院士2008年獲聯合國人居署頒聯合國人居講座獎(UN-HABITAT Lecture Award),以表揚他對人類居住環境的發展和規劃作出持續而傑出的貢獻;2012年在美國城市規劃學院協會年會上獲頒2012 Dr. Gill-Chin Lim全球獎,以表揚他對人類居住環境的發展和規劃作出持續而傑出的貢獻。其項目曾於2018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金獎,2023年榮獲銀獎和銅獎,於並2022年榮獲香港ICT智慧物流獎金獎。
葉院士在講座伊始解釋了智慧城市的六個特徵,包括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經濟和智慧交通。他回顧了信息和通訊技術(ICT)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歷程,指出在1985-1995年間,電腦和局域網技術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標誌著“數位城市”的興起,利益相關方以政府和企業為主;1995-2010年間,網路和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則催生了“智慧城市”,利益相關方是政府、企業和群眾;2010至今,帶有傳感器的智慧手機和Wifi技術的應用讓智慧城市興起,利益相關方是政府、企業和群眾,且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城市生活。
隨後,葉院士指出智慧城市的骨幹是地理信息系統(GIS)+傳感器+ICT+Wifi,且由於城市的三維屬性,GIS也必須在三維場景中應用方可建設三維化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數據,即3D GIS。他進一步談到建築信息模型(BIM)與3D GIS集成的思路,認為BIM技術正在從建築單體層面的應用發展到地區和城市層面的應用。因此將BIM與3D GIS結合,建立綜合了建築物模型(Building Model)、基礎設施模型(Infrastructure Model)、地形模型(Terrain Model)的三維空間數據(3D Spatial Data),對於建設3D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數據而言有重要意義,但比過去的2D數據工作量更大,需要科研人員投入更多努力。
葉院士亦指出,傳感器技術的應用是智慧城市數據建設的核心,而當前城市大數據來源已從傳統大數據(遙感、普查數據、電話簿、信用卡數據)轉換為新大數據(時空數據、智慧電網和傳感器數據、社交媒體數據、網頁數據、文字數據),這對城市信息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驅動著城市信息學(Urban Informatics)向城市分析學(Urban Analytics)的進化。他亦闡述了智慧科技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如利用手機數據瞭解上班出勤情況和職住平衡)、虛擬數字城市建設、智慧科技在城市停車、垃圾管理、能源系統、防洪等層面的貢獻。
接著,葉院士將議題進一步拓寬到智慧科技對城市社會生活的影響,探討了基於智慧科技的平臺經濟、網上購物、家庭辦公、無人駕駛等新的活動模式對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未來城市形態可能的特徵,比如無人駕駛將讓未來城市更多地呈現出多中心分散型組團形態。葉院士最後指出,智慧科技的發展也可能導致更多社會分化、更多收入差距及更多隱私問題,並給城市規劃和發展帶來一系列挑戰,包括交通運輸、經濟活動選址、居住環境選址和規劃、集中或是分散的城市形態選擇、職住平衡、結合智慧科技的城市規劃設計及管理等,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打破常規思維(think outside the box),提出更多具備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在交流問答環節,鄭劍藝副教授結合其求學經歷,闡述了葉院士講座給其帶來的啟發;葉院士亦結合學生提問,探討了AI技術的興起對智慧城市發展可能帶來的新影響。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葉嘉安院士(第一排左二)和參與講座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