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上下而行”沙龙回顾: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审美起源于艺术本质——以Anjan Chatterjee为例

2021/11/25

2021年11月20日,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上下而行”学术沙龙活动第十一期,于2021学年第一学期在R座综合教学大楼5楼516开启。学术沙龙最初由2020级博士生邱涛、高琪、许剑春、谭维、李祯发起,学院支持,旨在以意诚格物为心,自由创造为行;是关注当代发生、研究东西文化、尊重传统精神的自由学术思辨活动。今年九月2021级博士生毕波、张光帅、陈可梓、陈佳星等理事会新成员继续组织发展。

第十一期学术沙龙主讲人为2021级美术学博士生陈可梓主讲,博士生张光帅主持。并邀请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黄厚明教授以及澳科大美术学硕、博研究生等出席并参与此次沙龙讨论。

陈可梓博士为我们分享的主题是《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审美起源于艺术本质——以Anjan Chatterjee为例》。本次分享以Anjan Chatterjee的著作《审美的脑》作为切入点,分析神经美学的研究方式并对其优势及局限性进行探讨。陈博士首先对神经美学的定义进行介绍,对著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结论进行概括,并对著作的主体内容——审美的起源、艺术的本质的论证进行了阐释。

在审美的起源这一部分,陈博士对Chatterjee的“审美心智”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其具有普遍的、共同的利生性根基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灵活性和丰富性。Chatterjee将审美心理的能力和需求视为人类所共有的,是人类审美的体现,是艺术起源的普遍前提。在此基础上,陈博士对利生性审美所体现的人的美、风景美、数字美做了解释与分析。

在艺术的本质这一部分,他阐述了Chatterjee是如何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艺术本能论和艺术副产品论进行驳斥并对这两种论点进行调和的。再通过对书中第九章的孟加拉雀案例例进行具体分析,概况了Chatterjee承认艺术的本能根源,同时认同艺术的灵活性是对行为的本能限制之放松的观点。

在总结与反思的部分,陈博士对《审美的脑》的内容及思想上的贡献和缺陷进行了分析。陈博士认为Chatterjee的贡献在于其不仅构建出一个基于神经科学和演化心理学的艺术框架,也为艺术理论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另外,其也认为Chatterjee对艺术本能论的调和为康得审美能力的“主观普遍性”观念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或许能使形式主义美学在当代焕发新的价值。但同时也意识到,Chatterjee的观点仍无法回应反本质注意美学的追问,并且某些案例与历史事实不符。以及简单地将艺术的创意和多样性原因简化地解释为压力的施减,忽视文化背景、艺术家的意图、观赏者的个人偏见的共同作用。以及有文章观点后矛盾等方面的缺陷。

 

沙龙最后,黄厚明教授进行了点评,并对最后的讨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教授认为Chatterjee的孟加拉雀案例不足以证明其观点,其理论框架在系统性、完整性上亦有待提高。并通过对利生性以及人的美、风景美、数字美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艺术的智性是来源于生活,再次强调了艺术不仅是生物学性质的反映,更是文化的反映。并猜测艺术进步的根本原因可能不在与人类生物部分的智力提升,而是社会环境下科技文化不断完善成熟的结果。但黄教授也认可了神经美学的研究方式。他通过相同温度下人的不同冷热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人的感知背后具有一种心理的需求,而神经美学特有的实证研究方式能更为深入地观察该类心理反应以及相关的生理活动,这使其对于艺术研究而言具有必要性。黄教授最后总结,认为Chatterjee这本著作并没有超出我们的认知框架,其对艺术的审美起源、艺术本质等方面的主体观念与我们的日常研究具有一致性,但对一些问题的具体研究,仍带给我们不少有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