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上下而行”沙龍回顧 | 公共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從主題 性藝術創作談起與藝術介入社會之社區藝術---以上海定海橋互助社爲例

2021/04/19

合照

2021年4月14日,第七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生學術沙龍活動「上下而行」於R座綜合教學大樓5樓516開啟。人文藝術學院特聘副教授汪藍,副教授顧躍,助理教授梁潔雯以及美術學、電影學碩博研究生等出席並參與此次沙龍對談。

演講中

「上下而行」學術沙龍由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 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邱濤、高琪、譚維、許劍春、李禎等人策劃,旨在以意誠格物為心,自由創造為行;是關注當代發生、研究東西文化、尊重傳統精神的自由學術思辨活動。此次「上下而行」第七期沙龍活動由美術學博士生譚維主持。博士的深度,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交流,更多的碰撞。

博士生譚維主持沙龍

第七期學術沙龍主講人為美術學博士生劉明、李禎。

博士生劉明分享中

劉明此次分享的主題是《公共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從主題性藝術創作談起》,他總結了在校工作後近十年的國家組織策劃的主題性創作以及對他個人公共藝術創作的影響,並以他的主題性創作為案例研究了新世紀以來的主題性創作背後歷史語境、文化氣場和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和思考方式。對於主題性創作,對它歷史背景的瞭解要比結果重要,前期的收集工作比創作重要。劉明也將他對於主題性創作歷史背景研究的思維方式貫穿到個人關於嶺南非物的公共藝術創作中。

博士生李禎分享中

李禎為我們分享的主題是《藝術介入社會之社區藝術---以上海定海橋互助社爲例》,她結合自身豐富的參與社區藝術的經驗認知分類了社區藝術形式,案例中的定海橋證水患遷移、日本殖民和蔣介石去臺灣的最後時光等,由於工業產區的轉移而衰敗現在鮮為人知,在髒亂差的標籤背景中誕生了定海橋互助社。它與其他社區藝術不同,其中以震撼人心的《51人項目》和《菜籃子工作站》例,是藝術家和社區成員等非藝術家參與協作的跨學科跨領域的藝術專案,在這裡人人都是藝術家,任何事都可以成為藝術,打破了地點、身份、學科的限制,藝術不分好壞、不問結果,但求內心的一份信念,心若在,夢就在。

現場討論

現場老師和同學圍繞著沙龍分享內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汪藍副教授對沙龍的舉辦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顧躍副教授關於定海橋互助社項目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並針對項目的後期社區反饋和資金運營模式進行了討論。

梁潔雯助理教授指出當代藝術,就是把觀念融入到一個社區。藝術介入一個社區,形成一個與大眾關係,是參與度很高的,在藝術項目的同時也收集到了參與群衆的意願。

參與者討論中指出整個藝術其實應該是去藝術家化,就是整個進入一個社區之後,他的這個藝術家的身份,實際上是被消解掉的,就是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會成為藝術家。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參與到一些社區文化提升下項目中,但從文化挖掘到表現的這個角度,並沒有脫離藝術家主體的主體性,把他引入到這個社區,特別是和群眾的交互性做的是完全是不夠的,此次的分析讓人很有感觸。

「上下而行」學術沙龍計劃推出10期不同主題藝術分享,每期由兩位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進行術相關主題分享,活動時間安排請留意學院網站的活動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