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科技與人工智能工作坊圓滿舉行 國際專家為澳科大演示多媒體音樂製作的無限可能

2024/10/14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主辦的「數智時代音樂教育發展國際高峰論壇」系列活動於上月在澳科大音樂學院正式展開。此次音樂科技與人工智能工作坊「與 Max by Cycling ’74 一起製作音樂和多媒體」、「Max for Live:擴展Ableton Live的功能」由漢堡音樂與戲劇大學多媒體作曲系創辦人暨主任格奧爾格・海度(Georg Hajdu)博士、作曲系講師付曉博士主講,澳科大音樂學院助理教授張譽馨博士主持。

海度博士是德國多媒體作曲家、教授,他是「專才通用」的模範,深究音樂作曲的精髓與多元面貌,結合多媒體與圖像編程,與本科時期的分子生物學專業,深遠地開展多元廣泛的創研項目。他曾遠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音樂學音樂技術中心學習電子音樂,於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經歷世界知名的電子音樂中心:法國聲響與音樂統合研究中心與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的藝術科研駐村,他發揮這些專業資歷,於2004年創立了德國第一個多媒體作曲音樂碩士課程,於2012年創辦微分音樂與多媒體中心,深入探究微分音音階的議題,為作品增添更豐富細緻的聲響層次。

付曉博士在聲學和電子音樂領域中特別關注肢體樂器和互動表演。她的作品曾在德國和國際上的各種音樂節上演出,例如:2014年雅典ICMC音樂節、2016年NYCEMF音樂節、 2017年紐約National Sawdust音樂節。2017年,付曉博士爲互動舞劇《共演 – 互換》作曲和製作音樂,並於2015年起迄今任職於漢堡音樂劇戲劇大學。

一張含有 文字, 人的臉孔, 服裝, 室內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海度教授(左)與付曉博士(右)介紹Max編程軟件的應用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音樂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海度教授示範作品片段

本次音樂科技人工智能工作坊,首先由海度博士介紹圖像化編程軟件Max的歷史以及基礎操作,這款專門製作交互藝術項目的可視化編程軟件,由三大板塊組成:Max、MSP、Jitter,既可以爲互動視覺設計服務,也可以爲互動音樂的製作而服務。Max負責離散數據處理和MIDI,MSP是Max的一個拓展包,通常用來製作電子聲音樂器、處理聲音,Jitter負責生成視覺相關的物件,以及圖形渲染和視頻處理等。這套功能強大的可視化編程軟件,能幫助非程序專精的音樂工作者,用直觀的方式設計交互程序。付曉博士演示多個集結Max、MSP、Jitter特色功能的多媒體音樂創作,展示這套軟件的潛力與可玩性,將結合多媒體的音樂創作進行多場域的推廣。兩位講者同時為同學點明課後自學的起點,推薦《Max程序入門設計十六講》,作爲中國學生入門這套編程的讀物,獲得在場同學積極的響應。

本次「數智時代音樂教育發展國際高峰論壇」舉辦之際,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5週年與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相信此類國際學術活動可以多角度的展示澳科大音樂學院的教學國際化,緊跟音樂科技方向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發展趨向,有助加強澳門與國際的專才對話,也將對未來音樂人工智能以及數智化音樂教育提供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