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学院2015传播周活动之: “在中国做广告不能不知道的事”讲座

2015/04/02

由黄燕东先生主讲的讲座“在中国做广告不能不知道的事”于3月27日下午三点在N217举行。受邀的黄燕东先生现于DDB上海出任执行创意总监一职,他曾历经北上广多家4A广告公司,拥有长达15年的广告经验。黄先生在本次讲座中,对中国广告的现状以及现今的一些转变进行了分析,并与大家分享了许多精彩的广告案例。

黄燕东先生把“接地气”这个词作为本次演讲的关键字,“接地气”的意思是要求“广告不做作,没有距离感,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为大家所喜闻乐见”。黄先生表示,中国广告经历了“从要大气,到要接地气”的转变,这是因为时代在改变,消费者的要求在改变。那要如何做到“接地气”,黄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一些他的见解。由于现今的消费者都不喜欢“假、大、空”的东西,因此,广告要“不端著,放下身段,才能接地气”。他用了两则同样使用了“大场面”的广告作为例子,以前的广告运用建构的方式,“大场面”仅是为了表达一种宏大的气势,即“大气”;而现今的广告运用解构的方式,把“大场面”运用到极致后,有一个急转直下的转折,表现出的是一个吸引观众的玩笑,用看似“大气”的方法来“接地气”。而很多洋品牌为了迎合地方消费者,在做广告的时候会选择本土化的方式,拉近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如2015年春节,苹果公司在中国做的一则广告就充满了如胡同、旧上海歌曲等中国特色的元素。另外,用好传统的东西,也是“接地气”的一种方式,黄先生用“士力架”的一则广告作此说明。广告中把林黛玉这一中国古典中的传统人物,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中国发挥了强大的传播效果。此外,广告要“接地气”还可以採用一些幽默的段子、一些好玩的故事甚至略带点“傻气”或“邪气”,这样才能让广告在消费者中得到有效的广泛传播。除了运用幽默搞笑富于娱乐性的方式外,让广告“走心”和运用孩子的天真童趣,也能够达到“接地气”的效果。

演讲结束后,黄燕东先生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并为将来有意投身于广告行业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建议。他表示,虽然学习广告学或传播学的人不一定会比其他人更有优势,但最重要的一点始终是对广告的兴趣与热爱,这能够支撑你一直走下去。

fa150402
图为DDB上海执行创意总监黄燕东先生作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