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19幅師生作品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其中汪藍教授的《馬照跑》和梁潔雯助理教授的《百年守護》作品入選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港澳臺、海外華人作品展,美術學博士生陳晶水彩作品《趕海》和付萬全中國畫作品《黃河源》被評為進京作品;另有美術學、設計學碩博學生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分別為陳秋淵油畫作品《海絲之路-百年鐘樓》、付萬全綜合材料繪作品《春之源》、賈茹中國畫作品《夢開始的地方》、李思思漆畫作品《風帆競航》、劉富業中國畫作品《丹龍耀濠江》、盧虓中國畫作品《滿城文韻共煙火》、莫菲中國畫作品《築夢·南粵印記》、許劍春綜合材料繪作品《四月天》、詹斯斯中國畫作品《向光而行》、張寧、甘興義水彩粉畫作品《發光者·紅軍的馬燈》、周文瑤中國畫作品《時光來信》、張永、張秋子水彩粉畫作品《都市樂章》、張永油畫作品《高原沙障》、張培源藝術設計作品《中國國家公園視覺形象設計》、劉彥工業設計《“與造瘺為伴”——穿戴式智能反饋造口護理罩》。
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是國內規模最大、參與範圍最廣、美術作品種類最多、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國家級綜合性美術大展。
汪藍《馬照跑》布面油畫 180cm*200cm 2024年
汪藍教授作品《馬照跑》形象地表現了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巧妙地用「馬照跑」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港澳繼續保持其原有生活方式不變,擁抱「明天更美好」的光明前景。今年正值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更加深了我們對「一國兩制」的深遠意義和現實重要性的理解。
梁潔雯《百年守護》紙本水墨設色 233cm*145cm 2024年
梁潔雯助理教授作品《百年守護》表現了澳門路氹舊城區的百年老樹(假菩提樹)茂密和翠綠,時移世易,它們依然茂密翠綠,生生不息,默默見證著澳門回歸後的發展。而澳門處於中國南部面向國際化的城市,車來人往,各種民間信仰在人們心中形成至誠的守護。
以下為入選本次全國美展的設計學、美術學專業碩博學生作品:
進京作品
1.
陳晶,《趕海》,水彩画(進京作品) 指導老師:楊大名
《趕海》取材於廣東省湛江市外羅漁港。每年一到開漁期,數千艘漁船就會拔錨啟航,滿載著漁民們的希望駛上豐收的征程。這裏不乏有一群女性漁民,即使她們臉龐黢黑,雙手起繭,但在大家眼裏,她們是閃著光輝的勞動者,她們向海圖強,在耕海歲月中追尋著幸福的光亮,經營著屬於她們的美好生活。
2.
付萬全,《黃河源》,中國畫(進京作品) 指導老師:杜大愷
《黃河源》是以西方當代繪畫的“形式”探索為切入點,更加豐富了個人風格中“步隨景移”散點透視的觀察視角,看似簡單的抽象寫意形式,但卻是傳統的筆墨語言。作品采用了根植於中國傳統繪畫中對於某種符號景觀描述的方式,刻畫了黃河的內在情感的表達。
入選作品
3.
陳秋淵,《海絲之路-百年鐘樓》,油畫,指導老師:鄭盛龍
陳秋淵同學的《海絲之路-百年鐘樓》是以閩南建築文化特色為主題,進行以書入畫的寫意創作。
4.
付萬全,《春之源》,綜合材料繪畫,指導老師:杜大愷
《春之源》表現的是早春時節黃河岸邊山坳裏一片綠色的麥田,綠色象征著生命,在黃土地的滋養下懵然生發。通過畫面的不同厚度的肌理和用心營造刻畫了黃河兩岸的自然生態的保護。將春天的形象高度概括抽象,畫面中的一抹綠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與期冀。
5.
賈茹,《夢開始的地方》,中國畫,指導老師:林藍
作品《夢開始的地方》以城市風貌為主題,表現中共一大會址和上海當代建築等形象,以歷史與現代交映的手法展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奮鬥精神。近年來,我一直進行城市山水畫的創作與研究,用彩墨的形式表現城市的風景,用自己的筆墨架構敘述城市的特色,歷史的痕跡與時代的新貌,展現新時代中國的盛世之境。
6.
李思思,《風帆競航》,漆畫,指導老師:徐里
作品《風帆競航》通過攝取風箏板比賽中不同瞬間的運動軌跡,並巧妙地將這些瞬間並置於同一畫幅之中,使得畫面仿佛在動態中凝固,呈現出時間的疊加與流動之美。畫作通過大漆材質的獨特質感,以強勁的長直線與靈動的曲線相互交織,表現運動中的速度與激情,傳遞出力量與韻律的融合,展現新時代中國年輕一代在全球舞臺上的勃勃生機和拼搏精神。
7.
劉福業,《丹龍耀濠江》,中國畫,指導老師:徐里
《丹龍耀濠江》,源於木棉花只為大灣區而開,大灣區為祖國最繁華地帶。以木棉花為題材,謳歌美麗的大灣區。經過數百年洗禮的馬交城,木棉花落無數,但澳門的歷史遺址依然存在。在木棉紅花相映之下,顯得特別輝煌。
8.
盧虓,《滿城文韻共煙火》,中國畫,指導老師:范揚
描绘的是一座在江浙地區極為少見的保存及其完整的古長城。不僅因其如雕刻般呈現的歲月痕跡,更因斑駁城牆環抱庇護式的造型。一座城牆守衛一座城池,經過時間洗禮,歲月變遷,如今仍能夠如此繁華。此作品也做了一些解構重構,而這一創作過程也引發了我對於中國山水畫作品中“時空”的諸多新的思考。
9.
莫菲,《築夢·南粵印記》,中國畫,指導老師:李勁堃
作者的創作實踐著眼在現代城市題材,運用傳統水墨語言,通過當下對圖像、空間的多元解讀去構建圖式空間,反映城市生活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現代城市山水畫創作語言表達的探索。觀看與圖式,存在與空間,知覺與色彩三個方面是作者所關注的重點。作者從對身邊物景的感知,從而把工作所身處的建築物景“嶺南畫派紀念館”納入創作的母題之一。
10.
許劍春,《四月天》,綜合材料繪畫,指導老師:汪藍
作品《四月天》是感悟澳門的人文與歷史,運用澳門媽祖廟的香灰,澳門中文、葡文、英文報紙,澳門的土壤等雜糅於繪畫中,重構空間與形象。
11.
詹斯斯 《向光而行》 中國畫 指導老師:林藍
寫意的松林與攀繞向上的蔦蘿花和密林中光線。畫面著重表現物件的內在生命,將人與自然進行連接與表達再造,我把個人經歷與情緒融入其中,這些記憶的碎片通過手中畫筆表達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也告訴我們要向著陽光前行,即使路途曲折離奇,也要永遠充滿熱誠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向光而行!
12.
張寧 甘興義,《發光者·紅軍的馬燈》,水彩粉畫,指導老師:周剛
繪畫的敘事性在當代中國所推進的各種國家美術創作工程中再度獲得了曆史性的複活,水彩畫《發光者·紅軍的馬燈》以豐碑式的圖式,構建了民族性文化與審美的獨特語式,試圖呈現中國水彩藝術創作逐漸轉換至主體精神和敘事性表現的當代性審美品格,以哲理意味構成一種新圖式語言和審美方式的堅守與創造。
13.
周文瑤,《時光來信》,中國畫,指導老師:林藍
光陰留下了模糊的痕跡,夢境裡的我們總是在童年。
14.
張永 張秋子,《都市樂章》,水彩粉畫,指導老師:周剛
《都市樂章》真實還原了城市務工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作品在構圖上追求簡潔明了,把更多的筆墨集中於畫面一角,突出“向上”的象征性形式;造型上注重團塊感和體量感,利用不同的人物動態構成低純度的色塊關系,以灰度色彩替代人物表情的描寫,制造出低旋的、抒情的意境之美。五根線條穿插於畫面,形成點線面的結構關系。也是《都市樂章》的創作意圖所在。
張永,《高原沙障》,油畫,指導老師:周剛
作品以紀實性手法塑造了“六老漢”中唯一在世的張潤元老漢以及第二代治沙人--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的藝術形象,采用橫向灌滿式的構圖,以人牆的形式築成一道道屏障。人物的臉上展露了苦盡甘來的喜悅之情;黃色的主色調,力圖接近沙漠荒原的典型地貌特征,也突出了生存環境的惡劣;人物衣服的顏色偏於鮮豔的飽和,與背景形成視覺上的戲劇性沖突,也更為強化了農民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點;鐵鍁、水桶、樹苗、茅草等的生活化處理渲染烘托了畫面的氣氛。
15.
張培源,《中國國家公園視覺形象設計》,藝術設計,指導老師:潘魯生
中國國家公園標誌以圓為整體造型,寓示天地自然生生不息永恆之回圈,體現中國自然生態和諧的哲學觀,也體現中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第一”、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價標誌主體為“山”“人”“眾”之漢字意象。寓示山水相連、人心相連、自然與人相連,象徵中國國家公園的自然與人文境界。
16.
劉彥,《“與造瘺為伴”——穿戴式智能反饋造口護理罩》,工業設計,指導老師:何曉佑
穿戴式智慧造口護理罩是為造口患者術後康復以及未來生活便利而設計的產品。該產品可改善直腸手術後括約肌神經被切除,無法回饋排便信號,導致造口患者無法自主判斷排便等問題。同時可實時監控造口環境的變化,提前震動提醒。
澳門科技大學教師作品成功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不僅是對我校藝術教育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澳門藝術界的一次鼓舞,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不斷加強藝術教育建設,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