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你好·金荔枝紀錄片創作大師課」走進澳門科技大學 知名導演吳琦與科大學子暢談紀錄片《王陽明》

2024/12/10

「極具啓發,徹底刷新了我對傳統紀錄片的理解!吳琦導演的《王陽明》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敘事手法,將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與現代影像藝術相結合,時空交錯的方式去詮釋王陽明,讓歷史人物的生平和哲學思想變得觸手可及、栩栩如生。」2024年12月6日,「青春你好·金荔枝紀錄片創作大師課」走進澳門科技大學,知名導演吳琦攜紀錄片《王陽明》與澳科大青年學子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澳門站「大師課」特邀著名紀錄片導演吳琦帶著紀錄片《王陽明》走進澳門科技大學。活動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楊宇菲助理教授主持。吳琦導演與現場師生共同觀看了《王陽明》第三集與第四集,重回歷史現場,感受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與知行合一。《王陽明》是由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指導、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總出品的五集紀錄片。吳琦導演選擇了時空交錯的方式去詮釋王陽明這個人物,第一次參演紀錄片的辛柏青出演王陽明,他時而以一個現代人的身份,去追溯、感知、觸摸王陽明,時而又扮成古裝去飾演王陽明。在歷史的真實之上,《王陽明》以想象的方式,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更加真實可感的守仁先生。該片於2021年3月22日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並在優酷網絡平台獨家上線。

在影片展映之後,吳琦導演開展《以心為鏡:紀錄片創作與傳統文化——以〈王陽明〉為例》主題講座,與澳門科技大學的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吳琦導演圍繞紀錄片《王陽明》的「溺」「困」「悟」「功」「明」五集主題,向同學們分享了其創作歷程。從構想、取材、再到製作,為同學們展示了紀錄片的多重面向和豐富張力,深入闡述了紀錄片《王陽明》的創作理念與方法。影片的核心在於「以心為鏡」,將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融入紀錄片創作,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影像的結合,強調從當下出發,以古人的內心尋找視覺錨點、心理狀態、空間遺存等,以「瞭解之同情」重返歷史現場。這種方法論體現了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對古人內心世界的深入探索。與以往歷史人物紀錄片不同,本片摒棄了「斬釘截鐵」的上帝視角,而是以一種敬畏歷史的姿態去觸摸、發現、辨認、探尋、猜想,最終得出一幅不確定的「王陽明畫像」,力求重述「有限度的真相」。

在審美層面,導演借鑒了米芾相石法中的「瘦、漏、透、皺」四字訣,將其應用於紀錄片的創作中,強調紀錄片應具有骨感而非孱弱,通透活絡靈動,溫潤透光,以及生命的漣漪。這種審美觀照不僅體現了中國美學的傳承,也為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探討虛擬與現實的關係時,導演引入了「有與無」的概念,通過比較舞台版《牡丹亭》與園林版《牡丹亭》,探討實擬虛境與虛擬實境的關係,以及如何在紀錄片中呈現這種關係。導演強調了內心體驗的重要性,提出「心與理」的概念,不強調知識概念,而注重內心體驗,甚至神秘體驗,以精神生活優於知識性活動。這種觀點在紀錄片中得到了體現,強調直覺、行動和參與,而非僅僅是觀察和知解。最後,導演以王陽明的「逝者如斯」和「常快活便是功夫」作為結語,強調心性的活潑和學問的極致,以及人生和電影一樣,都是以余味定輸贏。這不僅是對紀錄片《王陽明》的深刻總結,也是對電影藝術和人生哲學的深刻反思。

活動現場大合影

楊宇菲老師主持講座

吳琦導演在講座現場

通過此次活動,參與者得以近距離感受紀錄片創作的魅力,探討紀錄片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感悟紀錄片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角色。現場互動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們踴躍提問,與吳琦導演進行了一場富有洞見的交流。 

有同學提問導演如何將「電影即鏡子」的理念與拉康的鏡像理論結合,並處理歷史人物王陽明與演員辛柏青在影片中的主角地位。導演吳琦回答說,他的團隊以真誠的態度深入研究歷史人物王陽明,並以敬畏之心呈現他的故事。在紀錄片《王陽明》中,每個角色,包括王陽明,都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紀錄片是團隊與觀眾共同參與的敘事。他們的目標是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社會,讓觀眾通過鏡頭感受到中國各地的生活狀態。吳琦提到,紀錄片可能不會立即受到廣泛關注,但它們對於未來討論中國社會的現狀至關重要。他認為,紀錄片的價值在於它們與國家和社會的緊密聯繫,是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工具。

有同學問到在電影製作過程中,如何避免陷入「用電影改變現實」的誤區,並在紀錄片創作中摒棄上帝視角,達到一個更低更遠的觀察狀態。導演吳琦分享了他的職業心得。他強調,關鍵在於回歸內心,理解並同情被拍攝對象,這與陳寅恪先生深入歷史背景研究杜甫、李白的方法相似。吳琦認為,儘管現代年輕人可能難以理解這種深入歷史情境的方法,但在紀錄片創作中,這種深入的理解和同情是必不可少的。他回顧了自己80年代的學習經歷,意識到紀錄片的力量在於真實地展現生活,而非強加觀點。通過閱讀和研究王陽明的著作,他與團隊一起嘗試接近歷史人物,自然而然地放棄了上帝視角。吳琦導演推崇費孝通的工作方法,提倡放下姿態,深入瞭解被拍攝者的生活細節,這樣自然就無法保持上帝視角。他指出,在信息獲取容易的現代社會,人們容易陷入上帝視角,但紀錄片創作需要放下技術,真正地去體驗和理解被拍攝者的生活,這是紀錄片創作的核心,也是他多年來逐漸摒棄上帝視角,做到更低更遠觀察狀態的方法。

還有同學關於紀錄片《王陽明》中選擇主觀視角和真人扮演形式的疑問。吳琦導演指出,採用真人扮演而非抽象的繪畫或動畫,核心目的在於保留歷史的現場感和真實性。他認為,動畫雖具有創作上的自由度,卻可能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因為它可以隨意構建,缺乏與實際歷史的聯繫。通過利用現有的環境元素,例如現代船隻和老鄉運貨的船,作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可以激發觀眾對歷史的猜想和聯想。如果紀錄片完全依賴繪畫,就會失去與歷史的真實聯繫,變成一種重新創作的歷史,而非對歷史的記錄和解讀。因此,他在紀錄片《王陽明》中追求的是一種美學上的平衡,確保紀錄片既有藝術的表現力,又不失歷史的真實感。這種創作選擇不僅豐富了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也使得觀眾能夠在更加真實的環境中理解和感受歷史人物王陽明的故事。

現場互動與交流

隨著「金荔枝·紀錄片創作大師課」在澳門科技大學的圓滿落幕,我們見證了一場思想與文化的深度交流。吳琦導演的精彩分享不僅點燃了同學們對紀錄片的熱情,更為大家帶來了創作的力量和靈感。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了紀錄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僅記錄著歷史,更承載著文化,傳遞著價值。它教會我們以心為鏡,與史為徒,映照出時代的深度和廣度,激發我們去探索、去創造、去表達。澳門科技大學的學子們將帶著這份收穫,繼續在紀錄片的道路上前行,用鏡頭捕捉真實,用影像傳遞力量,為推動中國紀錄片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春你好·金荔枝紀錄片創作大師課」是第三十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系列配套活動之一,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紀錄片導演、製作人等,前往南京、澳門、北京、上海、武漢、廣州、蘭州等七座城市九所高校,通過代表作品點映、創作分享會等多種形式,與廣大師生展開交流。該活動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江蘇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該活動旨在提升青年對紀錄片的參與熱情,並為中國紀錄片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新聞稿:翁選琦

圖片:翁選琪、張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