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于10月5日假澳门科技大学B座202室举办一场题为《重思中国传播学》的讲座。执行副院长张志庆教授主持讲座,并向李彬教授赠送纪念品,称赞他有敦厚的学术修养,每次为我院博士班上课,皆带来很大反响。硕士课课程主任孙瑱副教授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李彬教授讲解到,中国传统的思想裡本身有诸多关于自身传播、人与自然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思想,但自改革开放后,美国的传播理论引进中国,成为国内传播学界的主流,并出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假若不用美国学者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哪怕再有创新见解,研究成果也会被认为不入流的状况。
李彬教授指出,资本主义兴起后,现代传媒和科技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成熟为新闻传播提供源泉,而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传播学界的霸主,众多学者投身于宣传研究,按照美国社会的演化脉络,专研出丰硕成果,其中不乏具有普世价值的概念,如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而美国学者施拉姆的著作《报刊的四种可能》面世后,更引领一种秉持科学分析、去政治化的传播学研究潮流,此时欧洲的批判学派虽也有重要影响,但因与马克思主义同道,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故当时的处境可谓门前冷落车马稀。他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学研究开始去美国化、去政治化,「中国如是,他国如此」。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提出质疑,李彬教授引述黄宗智的话,指出美国的传播教育首先教导的是理论或模式,进而摘录李金铨的文章,批评美国传播学界抓住老题目不断做,资料积累很多,见解不见增加,毫无跨学科意识。李彬教授认为,这导致美国传播学学术乏力,解释力下降、萎缩。综上所述,他反问,师从美国的中国传播学界,其想像力是否被束缚,是否失去与实践对话的能力?
谈到美国的传播学思想能否适用于中国,李彬称美国的理论假设是实用主义的观念形塑,简而言之,即人们所说的「洗脑」,而反观中国,传播理念的核心应是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这可分为三个层面:个人是正心诚意,如心平气和;社会是将心比心,如政通人和;天下是心心相印,如天下大同。他强调,中国讲究人心,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了解传播正道。
李彬教授继而提出四对关係来阐述如何理解中国传播的特点,即城市与乡村,内地与边疆,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他表明,忽视乡村与边疆,将会「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忽视古代与中国,则无视古代之中国崛起为现代先进之中国的发展脉络,是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当下中国传播学界的现状,李彬教授总结道,在学习阶段,全面引进美国传播学建构,亦步亦趋,无可厚非,但传播学研究要体现中国人的观点,就必须改变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境况,在自己的文化中挖掘遗产,对外来思潮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后,他用陈寅恪的「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闻一多的「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国家,爱他的人民」两句名言,勉励并呼吁在座师生全面反思、重构中国传播学理论核心。
人文艺术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志庆教授向李彬教授赠送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