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彬於10月5日假澳門科技大學B座202室舉辦一場題為《重思中國傳播學》的講座。執行副院長張志慶教授主持講座,並向李彬教授贈送紀念品,稱讚他有敦厚的學術修養,每次為我院博士班上課,皆帶來很大反響。碩士課課程主任孫瑱副教授出席講座。
講座伊始,李彬教授講解到,中國傳統的思想裡本身有諸多關於自身傳播、人與自然傳播和人際傳播的思想,但自改革開放後,美國的傳播理論引進中國,成為國內傳播學界的主流,並出現學生在畢業論文答辯時,假若不用美國學者的理論框架分析問題,哪怕再有創新見解,研究成果也會被認為不入流的狀況。
李彬教授指出,資本主義興起後,現代傳媒和科技的發展與民主政治的成熟為新聞傳播提供源泉,而美國在二戰結束後成為傳播學界的霸主,眾多學者投身於宣傳研究,按照美國社會的演化脈絡,專研出豐碩成果,其中不乏具有普世價值的概念,如議程設置、意見領袖等。而美國學者施拉姆的著作《報刊的四種可能》面世後,更引領一種秉持科學分析、去政治化的傳播學研究潮流,此時歐洲的批判學派雖也有重要影響,但因與馬克思主義同道,是一種基於意識形態的研究,故當時的處境可謂門前冷落車馬稀。他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播學研究開始去美國化、去政治化,「中國如是,他國如此」。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對美國的傳播學研究提出質疑,李彬教授引述黃宗智的話,指出美國的傳播教育首先教導的是理論或模式,進而摘錄李金銓的文章,批評美國傳播學界抓住老題目不斷做,資料積累很多,見解不見增加,毫無跨學科意識。李彬教授認為,這導致美國傳播學學術乏力,解釋力下降、萎縮。綜上所述,他反問,師從美國的中國傳播學界,其想像力是否被束縛,是否失去與實踐對話的能力?
談到美國的傳播學思想能否適用於中國,李彬稱美國的理論假設是實用主義的觀念形塑,簡而言之,即人們所說的「洗腦」,而反觀中國,傳播理念的核心應是理想主義的世道人心,這可分為三個層面:個人是正心誠意,如心平氣和;社會是將心比心,如政通人和;天下是心心相印,如天下大同。他強調,中國講究人心,要從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背景了解傳播正道。
李彬教授繼而提出四對關係來闡述如何理解中國傳播的特點,即城市與鄉村,內地與邊疆,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他表明,忽視鄉村與邊疆,將會「橫向不到邊,縱向不到底」,忽視古代與中國,則無視古代之中國崛起為現代先進之中國的發展脈絡,是歷史虛無主義。
面對當下中國傳播學界的現狀,李彬教授總結道,在學習階段,全面引進美國傳播學建構,亦步亦趨,無可厚非,但傳播學研究要體現中國人的觀點,就必須改變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境況,在自己的文化中挖掘遺產,對外來思潮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最後,他用陳寅恪的「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聞一多的「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國家,愛他的人民」兩句名言,勉勵並呼籲在座師生全面反思、重構中國傳播學理論核心。
人文藝術學院執行副院長張志慶教授向李彬教授贈送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