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傳統手工藝的生存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澳門科技大學成功舉辦

2025/03/19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2025年3月14日,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智能時代傳統手工藝的生存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澳門科技大學成功舉辦。活動由人文藝術學院黃光輝副教授主持,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澳門科技大學博導潘魯生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平,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博導王雪青特聘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朱淳,上海師範大學邵琦教授等五位學界專家受邀出席,與30餘名碩士、博士生展開深度對話。會議聚焦智能技術浪潮下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價值、傳承路徑與未來方向,為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

研討會圍繞「生存」與「發展」兩大核心議題展開。與會專家普遍認爲,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藝術形式形成沖擊,但手工藝因其獨特的「情緒價值」和「人文溫度」,仍將在智能時代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潘魯生

潘魯生教授從宏觀視角指出,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設計產業始終與不斷進步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相協調的發展。他指出,近年來傳統手工藝借助新媒體平台走入大眾視野,得到了更廣泛的社會認同,在國風與漢服熱等社會風尚影響下獲得了產業的創新發展,而漢服的興起並非專家推動、行業推動,而是年輕一代主動選擇的文化認同。在現代化與產業不斷升級的當下,手工製造與工業製造和智能製造形成了產業互補的發展格局。他強調,不僅要關注技藝本身,更要關注傳統工藝蘊含的文化身份屬性與時代價值。在智能時代,科技創新為手工藝提供了新的傳播工具,新的發展土壤和應用空間,但不會取代手工藝人的創造性,更不會掩蓋工藝本身凝結的工匠智慧與文化價值。我們要對傳統工藝的價值有自信,也要積極擁抱智能科技的發展有期待,手工藝與人工智能都是人類的文明,必須給予同等的關注與支持,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的共同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博導 許平

許平教授則以廣東何占全父子傳承案例,闡釋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可能性。何占全堅守傳統木工技藝,其子留學歸來後創新設計耐克鞋款滑板等產品,並建立現代陶瓷博物館。「新一代傳承者不再受限於實用功能,而是將手工藝轉化爲情感表達與生活方式。」他認爲,智能時代催生的閑暇時間,爲手工藝提供了「修身養性」的社會需求空間。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王雪青

王雪青教授提出,若手工藝無法融入現代生活,僅作爲博物館展品則意味著其生命力衰退。「技術的本質是工具,而手工藝的核心是人的創造性體驗。」他結合法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指出AI可替代技術性繪畫,但無法復刻手工造物過程中的個體感知與觀念表達。

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朱淳

面對AI對藝術創作的挑戰,朱淳教授認爲,AI生成技術已能批量生產「符合主題」的繪畫作品,未來或沖擊宣傳畫、裝飾畫領域,但手工藝術的「偶發效果」與「非標準化」特質難以被算法取代。

上海師範大學邵琦教授

邵琦教授進一步提出,手工藝的未來在於滿足「閑暇時間的情緒需求」:「當技術剝離了實用功能,手工藝的價值將轉向修身養性、文化體驗等精神層面,成爲對抗機器異化的『無用之用』。」

學生討論環節中,博士生王鑫提出「技術冷感」與「手工藝溫度」的辯證關系,認爲數字化浪潮下,手工藝的存續邊界在於能否提供獨特的情感互動;另一名學生則強調,手工藝創作是「人與藝術的情感對話」,這一過程本身即構成價值。

黃光輝副教授 活動主持

本次研討會通過跨世代、跨學科的對話,爲傳統手工藝的智能時代轉型厘清方向:其一,技術革新倒逼手工藝回歸「人本價值」,從實用功能轉向情緒體驗;其二,年輕一代傳承者需以創新思維鏈接傳統與當代,如借助數字平台擴大傳播、探索個性化表達;其三,學術研究應關注手工藝作爲「生活方式」的多元可能,而非局限於產業經濟視角。

正如黃光輝副教授總結:「手工藝歷經數千年未斷,因其本質是人類創造力的載體。智能時代不是終點,而是其煥新的起點。」會議的成果不僅爲學界提供了理論框架,也爲從業者指明了實踐路徑,彰顯傳統文化在技術浪潮中的韌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