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上午,第十一届澳门国际传播周于澳门科技大学N101大礼堂开幕。本届传播周以「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为主题,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开幕式现场发布了「讲好中国故事」澳门宣言,启动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战略合作项目。传播周期间来自新加坡、香港、澳门和内地等地区的学者在多个分会场,将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实践及文化叙事等展开探讨。
出席传播周开幕仪式的主礼嘉宾有: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与青年工作部高校处处长岑嘉仪,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局长陈露,澳门科技大学副校监、校长李行伟,副校长唐嘉乐,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高等教育厅厅长许嘉路,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厅长何鸿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组织计划及发展厅厅长马裕玲,澳门基金会活动处处长黄丽莎,澳门日报助理总编辑陈文戈,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电台新闻及资讯节目科经理梁安琪。
开幕式主礼嘉宾合影
李行伟校长致辞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生态和认知结构不断被重新编码的时代。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塑造和重塑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科技与文明日益交织在一起;传播的边界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形态和形式、意义也在不断演变。本届传播周的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旨在引发对人类传播实践深度变革的系统思考。他说,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今天早上我在香港电台第四台听了一首古典钢琴曲,主持人也问大家对人工智能创作的这首音乐有何感想。AI对许多职业提出了挑战——ChatGPT和DeepSeek在医学、法律和会计等许多专业考试中表现出色。但大语言模型的革命性技术也为跨学科的创意追求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尤其呈现在我们的人文艺术学院,因为该学院涵盖了设计、传播、表演艺术和音乐等学科。作为一座包容多元文化的世界级城市,澳门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不仅是技术的接受者,也是文化创新和传播方式重构的实验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汇聚思想火花,集思广益,探讨澳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革命,扩大文化话语的影响力,重塑其在全球传播网路中的地位。
李行伟校长致辞
张勇慧副校长致辞表示,四百年来,澳门如一枚镶嵌在南海之滨的明珠,以「古今同在、中西交融」的独特气质,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本次澳门国际传播周汇聚了来自全国几十余所高校、文化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高品质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学术共同体的多元活力。研究议题涵盖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国家形象与战略传播、智慧技术赋能传播、区域国别文化实践等领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对技术浪潮的敏锐回应,更不乏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实证分析。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要勇于尝试新技术、新形式,让中国故事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世界。我们鼓励学界与地方政府、文化产业、科技企业协同合作,让理论成果转化为国际传播的“中国方案”,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故事的章节,让中国声音成为全球对话的积极力量。
张勇慧副校长致辞
孙玮主任致辞表示,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共建教育部伙伴基地「澳门传媒研究中心」。澳门传媒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大陆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第一批与境外高校共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伙伴研究基地之一,是两地高校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框架下协同合作的前沿尝试,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2024年5月我们共同发布了上海-澳门双城数字沟通力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今年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沟通力」调研,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高校展开深度合作,积极服务我国城市发展与「一国两制」国家战略,未来我们还将谋划在人工智能方面与澳科大展开进一步的合作。
孙玮教授致辞
在开幕式上,院校代表宣读了「讲好中国故事」澳门宣言。《宣言》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需立足六大维度,秉持「学术求真、故事传情」理念。该宣言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共同发起,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拟定,致力于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澳门宣言
左起: 陈先红教授、陈昌凤教授、隋岩教授、张志庆教授
在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唐嘉乐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教授的见证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签署了合作协定,未来将在中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调研项目等多个层面进行密切合作。同时,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院长孙瑱教授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邱凌教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系列签约标志着澳门与内地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迈向新阶段,未来各方将在学术交流、师生互访、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深化协作。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合作协定签署仪式
前排签约嘉宾左起: 张明新院长、张志庆院长
后排见证嘉宾左起: 张勇慧副校长、唐嘉乐副校长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前排签约嘉宾左起: 邱凌副院长、孙瑱助理院长
后排见证嘉宾左起: 张志庆院长、唐嘉乐副校长
中国传媒大学院长隋岩教授发表传播周主旨演讲,谈了含指项与借力传播的关系,他将符号学、语言学与传播学关联,从现实的传播过程中无处不在的自然化和普遍化机制出发,例举广告传播运用的技巧,提出含指项推导出的意义移植机制、借力传播模式:当两个或多个符号并置到一起,拥有共同的所指,即形成了含指项。隋岩教授表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中,传播符号的选择至关重要,能指的意义应是生动、丰富的,所指的意义应是稳固、坚定的。
主旨演讲嘉宾:隋岩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教授Edson C. Tandoc Jr在主旨演讲中基于亚洲地区新闻机构的最新调查资料,探讨人工智慧如何重塑该地区新闻业。他认为最新的研究数据揭示了记者和新闻管理者之间复杂而矛盾的立场:虽然人工智能在效率上而得到认可,但我们对其输出的品质和可靠性的怀疑仍然存在。在新闻编辑室扩展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部分价值观和技能,也要保护未来的记者以有效应对数字承诺和陷阱。这种紧张关系引发了我们对新闻学教学和研究方式的批判性反思,研究需要弥合新闻研究和在媒体环境变化中的专业实践之间的差距。
主旨演讲嘉宾: Edson C. Tandoc Jr
主旨演讲后,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故事高峰论坛,该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主持,与中国传媒大学熊澄宇教授、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林芬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柳旭东教授、张林明副教授等知名学者进行对谈。论坛聚焦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创新,汇集来自内地与港澳的权威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以学术力量赋能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
第三届中国故事高峰论坛
出席传播周开幕仪式的嘉宾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广告学院副院长侯玥,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新闻与资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邹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林玉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海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李建刚,计算传播系主任邹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姚政邑,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商报社长朱海生,澳门新忠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自强文创智库理事长、人文艺术学院谘询委员会委员胡达忠,澳门人力资源协会会长徐展文先生,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蒋潇玲,各院所所长,部门主管及校友代表等。
出席嘉宾、老师及同学们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