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媒體未來:第十一屆澳門國際傳播週開幕

2025/04/29

2025年4月28日上午,第十一屆澳門國際傳播週於澳門科技大學N101大禮堂開幕。本屆傳播週以「人工智能與媒體未來」為主題,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開幕式現場發佈了「講好中國故事」澳門宣言,啟動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戰略合作項目。傳播週期間來自新加坡、香港、澳門和內地等地區的學者在多個分會場,將就人工智能時代的媒介實踐及文化敘事等展開探討。

出席傳播週開幕儀式的主禮嘉賓有: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高校處處長岑嘉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局長陳露,澳門科技大學副校監、校長李行偉,副校長唐嘉樂,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勇慧,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等教育廳廳長許嘉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廳長何鴻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游局組織計劃及發展廳廳長馬裕玲,澳門基金會活動處處長黃麗莎,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陳文戈,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文電台新聞及資訊節目科經理梁安琪。

開幕式主禮嘉賓合影

李行偉校長致辭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媒體生態和認知結構不斷被重新編碼的時代。數字化轉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一直在不斷塑造和重塑我們與世界之間的聯繫。科技與文明日益交織在一起;傳播的邊界不斷擴大,信息傳播的形態和形式、意義也在不斷演變。本屆傳播週的主題為“人工智能與媒體未來”,旨在引發對人類傳播實踐深度變革的系統思考。他說,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今天早上我在香港電臺第四台聽了一首古典鋼琴曲,主持人也問大家對人工智能創作的這首音樂有何感想。AI對許多職業提出了挑戰——ChatGPT和DeepSeek在醫學、法律和會計等許多專業考試中表現出色。但大語言模型的革命性技術也為跨學科的創意追求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尤其呈現在我們的人文藝術學院,因為該學院涵蓋了設計、傳播、表演藝術和音樂等學科。作為一座包容多元文化的世界級城市,澳門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不僅是技術的接受者,也是文化創新和傳播方式重構的實驗室。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彙聚思想火花,集思廣益,探討澳門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革命,擴大文化話語的影響力,重塑其在全球傳播網路中的地位。

李行偉校長致辭

張勇慧副校長致辭表示,四百年來,澳門如一枚鑲嵌在南海之濱的明珠,以「古今同在、中西交融」的獨特氣質,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橋樑。本次澳門國際傳播週彙聚了來自全國幾十餘所高校、文化企業及研究機構的高品質研究成果,充分展現了學術共同體的多元活力。研究議題涵蓋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國家形象與戰略傳播、智慧技術賦能傳播、區域國別文化實踐等領域,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對技術浪潮的敏銳回應,更不乏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實證分析。在國際傳播實踐中,要勇於嘗試新技術、新形式,讓中國故事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呈現給世界。我們鼓勵學界與地方政府、文化產業、科技企業協同合作,讓理論成果轉化為國際傳播的“中國方案”,讓中國故事成為世界故事的章節,讓中國聲音成為全球對話的積極力量。

張勇慧副校長致辭

孫瑋主任致辭表示,2017年,經教育部批准,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與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共建教育部夥伴基地「澳門傳媒研究中心」。澳門傳媒研究中心作為中國大陸高校人文社科領域第一批與境外高校共建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夥伴研究基地之一,是兩地高校在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框架下協同合作的前沿嘗試,在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層面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2024年5月我們共同發佈了上海-澳門雙城數字溝通力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今年已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溝通力」調研,聯合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高校展開深度合作,積極服務我國城市發展與「一國兩制」國家戰略,未來我們還將謀劃在人工智能方面與澳科大展開進一步的合作。

孫瑋教授致辭

在開幕式上,院校代表宣讀了「講好中國故事」澳門宣言。《宣言》提出,講好中國故事需立足六大維度,秉持「學術求真、故事傳情」理念。該宣言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共同發起,聯合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新聞傳播學者和業界精英共同擬定,致力於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澳門宣言

左起: 陳先紅教授、陳昌鳳教授、隋岩教授、張志慶教授

在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唐嘉樂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勇慧教授的見證下,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教授簽署了合作協定,未來將在中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究生培養、調研項目等多個層面進行密切合作。同時,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院長孫瑱教授與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邱淩教授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此系列簽約標誌著澳門與內地高校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合作邁向新階段,未來各方將在學術交流、師生互訪、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深化協作。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合作協定簽署儀式

前排簽約嘉賓左起: 張明新院長、張志慶院長

後排見證嘉賓左起: 張勇慧副校長、唐嘉樂副校長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與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

前排簽約嘉賓左起: 邱凌副院長、孫瑱助理院長

後排見證嘉賓左起: 張志慶院長、唐嘉樂副校長

中國傳媒大學院長隋岩教授發表傳播週主旨演講,談了含指項與借力傳播的關係,他將符號學、語言學與傳播學關聯,從現實的傳播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自然化和普遍化機制出發,例舉廣告傳播運用的技巧,提出含指項推導出的意義移植機制、借力傳播模式:當兩個或多個符號並置到一起,擁有共同的所指,即形成了含指項。隋岩教授表示,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中,傳播符號的選擇至關重要,能指的意義應是生動、豐富的,所指的意義應是穩固、堅定的。

主旨演講嘉賓:隋岩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Edson C. Tandoc Jr在主旨演講中基於亞洲地區新聞機構的最新調查資料,探討人工智慧如何重塑該地區新聞業。他認為最新的研究數據揭示了記者和新聞管理者之間複雜而矛盾的立場:雖然人工智能在效率上而得到認可,但我們對其輸出的品質和可靠性的懷疑仍然存在。在新聞編輯室擴展對於人工智能的使用時,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部分價值觀和技能,也要保護未來的記者以有效應對數字承諾和陷阱。這種緊張關係引發了我們對新聞學教學和研究方式的批判性反思,研究需要彌合新聞研究和在媒體環境變化中的專業實踐之間的差距。

主旨演講嘉賓: Edson C. Tandoc Jr

主旨演講後,舉辦了第三届中國故事高峰論壇,該論壇由華中科技大學陳先紅教授主持,與中國傳媒大學熊澄宇教授、清華大學陳昌鳳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喻國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林芬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柳旭東教授、張林明副教授等知名學者進行對談。論壇聚焦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路徑創新,匯集來自內地與港澳的權威學者,共同探討如何以學術力量賦能中國故事的全球化表達。

第三届中國故事高峰論壇

出席傳播週開幕儀式的嘉賓還有: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廣告學院副院長侯玥,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鐘智錦,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喻國明,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鄒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霽,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林玉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周海晏,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李建剛,計算傳播系主任鄒欣,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負責人姚政邑,廣東省政協委員、澳門商報社長朱海生,澳門新忠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澳門自強文創智庫理事長、人文藝術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胡達忠,澳門人力資源協會會長徐展文先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蔣瀟玲,各院所所長,部門主管及校友代表等。

出席嘉賓、老師及同學們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