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门基金会赞助,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传播与艺术名家系列讲座之“传统工艺文化与工艺精神传承”,于11月21日下午4时在澳科大N316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夏燕靖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温国勋副教授主持讲座,并代表学校向夏燕靖教授赠送纪念品。
讲座内容分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文化与工匠精神传承这三个部分,夏教授依次拓展讲解。夏教授首先从文化的自身特点和历史因素两方面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有四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中华民族如此与众不同的文化。从中国的区域环境谈起,教授称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以自己为中心的认知,使得传统文化中有“天下”的概念,而少有“世界”的认识。紧接着又从文化构成基因、历史构成脉络、名教自然的辩证统一其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
接下来夏教授对传统二字进行解读。他认为当代人们对于这类司空见惯的概念词缺乏深入的探索追问,而只是流于表面地喊口号,这种现象是快节奏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夏教授引用“易姓为代,传统为朝”这句话,从两个不同角度对传统进行解读。他还强调了中国一定要注重多元一体的文化合成,不能忽略其他五十五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夏教授还通过中西“文化”认识差异的对比,来说明中国文化对历史的依赖程度之高,从而警醒学生要注重历史研究的真实准确性。
谈及中国传统工艺,夏教授从“奇技淫巧”和“能工巧匠”两个词入手,讲述了工匠在古代的作用和地位。并以宋代小吃达两百余种的例子,来印证了古代工匠手艺的高超。夏教授亦向学生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含义,它是一种不可言传,只能靠不断练习来领悟的手艺和技巧,南京云锦便列数其中。
临近尾声,夏教授别开生面地介绍了自己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认为工匠本身没有精神,是通过文人对他作品的解读而产生了这种工匠文化。而对于工匠的手艺有外在和内在两种要求。夏教授向学生列举了唐代、明代的法典规章中对于工艺品品质的要求,以及两汉物勒工名,实行连坐制的案例,来说明外力如何对工匠提出要求。
最后,夏教授解读了四篇古文选段,来分析了古代工匠文化的可贵之处。并提出唯有匠心,方能不负传承之“心”,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的呼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温国勋副教授代表学校向夏燕靖教授赠送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