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服務設計”於12月5日下午4時在澳門科技大學N318室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江蘇省科普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工業設計學會會員潘琳教授擔任主講嘉賓。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藝術設計課程主任黃光輝助理教授主持講座,並代表學校向潘琳教授贈送澳科大紀念品及C&A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學生作品集。
潘琳教授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服務設計的歷史淵源,以及造型美術和工業設計的關係。他認為在橫向比較上,歐洲的工業設計比較強調形態,美國注重泛工業設計,而日本的設計理念則是節能環保。而縱向比較中,工業設計的發展亦有了很大的變化。產品由看得見摸得著轉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設計,並和交互設計等其他多門學科融合起來,因而產品的概念漸漸開始轉變。
潘教授稱,德國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倡導的“服務設計”是一個新名詞,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是一個一昧追求的精神。相較於歐美國家,我們缺少的是發現與發明。中國的水墨畫、陶瓷、青銅器這些傳統藝術作品領先各國,但始終無法在技術前沿站穩腳跟,潘教授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所有設計師去反思。
潘教授認為,工業設計中的服務設計更加體現在系統、人文、思想和行為方式之中。當人無法影響環境時,就要試著去適應環境。所以人所設計的作品就不能光突出造型,而忽略了藝術品的實用價值。當代中國人還喪失了帶有文化氣息的藝術作品,因為文化只能蘊含在設計師的頭腦、意識之中,唯有設計師專注於自身底蘊的提升,才能創造出富含文化氣息的作品。
談及設計理念,潘教授認為中國人熱衷於評價產品的外觀,而美國人則會刨根究底,問出設計的價值理念。藝術設計專業中的工業設計最講究方法,卻也局限了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潘教授認為創作是沒有方法的,也不可以以經驗為依據,因而所有的方法論都是過去式。
最後,潘教授由德國的四次工業革命的主題入手,介紹了安比托、達斯特羅姆等藝術家設計的果盤、椅子、手杖等實用簡約作品,提出了對中國未來的殷切期望,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黃光輝
主任向潘琳教授贈送紀念品及學生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