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傳統工藝文化與工藝精神傳承”

2017/12/12

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傳統工藝文化與工藝精神傳承”,於11月21日下午4時在澳科大N316室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教授、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夏燕靖教授擔任主講嘉賓。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溫國勳副教授主持講座,並代表學校向夏燕靖教授贈送紀念品。

講座內容分為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工藝文化與工匠精神傳承這三個部分,夏教授依次拓展講解。夏教授首先從文化的自身特點和歷史因素兩方面來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有四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中華民族如此與眾不同的文化。從中國的區域環境談起,教授稱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產生極大的影響,形成了中國人以自己為中心的認知,使得傳統文化中有“天下”的概念,而少有“世界”的認識。緊接著又從文化構成基因、歷史構成脈絡、名教自然的辯證統一其他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因。

接下來夏教授對傳統二字進行解讀。他認為當代人們對於這類司空見慣的概念詞缺乏深入的探索追問,而只是流於表面地喊口號,這種現象是快節奏生活方式所導致的。夏教授引用“易姓為代,傳統為朝”這句話,從兩個不同角度對傳統進行解讀。他還強調了中國一定要注重多元一體的文化合成,不能忽略其他五十五個民族文化的傳承。除此之外,夏教授還通過中西“文化”認識差異的對比,來說明中國文化對歷史的依賴程度之高,從而警醒學生要注重歷史研究的真實準確性。

談及中國傳統工藝,夏教授從“奇技淫巧”和“能工巧匠”兩個詞入手,講述了工匠在古代的作用和地位。並以宋代小吃達兩百餘種的例子,來印證了古代工匠手藝的高超。夏教授亦向學生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含義,它是一種不可言傳,只能靠不斷練習來領悟的手藝和技巧,南京雲錦便列數其中。

臨近尾聲,夏教授別開生面地介紹了自己對於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認為工匠本身沒有精神,是通過文人對他作品的解讀而產生了這種工匠文化。而對於工匠的手藝有外在和內在兩種要求。夏教授向學生列舉了唐代、明代的法典規章中對於工藝品品質的要求,以及兩漢物勒工名,實行連坐制的案例,來說明外力如何對工匠提出要求。

最後,夏教授解讀了四篇古文選段,來分析了古代工匠文化的可貴之處。並提出唯有匠心,方能不負傳承之“心”,要重新審視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的呼籲,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溫國勳副教授代表學校向夏燕靖教授贈送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