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上午,「智匯光影:研究敘事悅談會」在澳門科技大學R103影視廳舉行。本次悅談會作為「人工智能與媒體未來:2025澳門國際傳播週」的重要活動之一,以影像敘事與人文關懷為核心議題,匯聚多位影視創作者與學術專家,深入探討紀錄片《次第花開》的創作理念與社會價值。
悅談會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孫瑱教授與彭堃助理教授主持,並特邀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次第花開》導演林芬教授,該片聯合導演白杉,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教授,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孟曉清副教授參與討論。與會嘉賓圍繞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女性議題和跨文化傳播等主題展開了多維度的學術探討。
左起: 白杉導演、林芬教授、孫瑋教授、孟曉清副教授悅談紀錄片《次第花開》
與會嘉賓與各界人士一起觀看了紀錄片《次第花開》。《次第花開》由林芬教授與白杉導演聯合執導,曾榮獲華沙國際電影節「最佳亞太電影獎」。該片以細膩動人的敘事方式與真摯的人文關懷觸動全球觀眾。影片講述了瓊英卓瑪以音樂改變人生的動人故事:她從家庭暴力的陰影中掙脫,在藏傳佛教寺院中尋得庇護並學習音樂,隨後在一位美國音樂家的幫助下,將她的歌聲傳向世界。儘管面臨文化偏見與阻力,瓊英卓瑪憑藉天籟般的嗓音成為「搖滾女尼」,並且致力於推動性別平等與教育改革,創辦女子學校與醫療機構,在國際舞臺上為女性發聲。
林芬教授與白杉導演在交流中分享了影片的創作契機與初衷。她們回憶起首次探訪瓊英卓瑪創辦的女尼學校時,與小女尼們的交流讓她們深受觸動。這些小女尼在進入學校前,可能經歷過飢餓、貧困甚至家庭暴力,但瓊英卓瑪用愛與行動保護了她們的心靈,並激發了她們對未來的嚮往。林芬教授提到,這份跨越文化與語言的力量,促使她們決定用影像記錄瓊英卓瑪與她的學校故事,並將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人。林芬教授進一步解釋了影片中文名《次第花開》的深層寓意,指出影片剖析了自由的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讓自己解脫;第二層是通過音樂幫助他人獲得自由;第三層則是不被憤怒控制,實現天地自由與精神的大自在。瓊英卓瑪的故事向世界傳遞音樂無國界,慈悲無國界。
主創團隊也坦言,紀錄片拍攝的過程充滿挑戰。白杉導演指出,紀錄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尤其是涉及跨文化與跨語言的拍攝時,技術團隊由於語言溝通不暢,可能導致拍攝重點有所偏差。然而,林芬教授強調,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全準備好,行動力才是關鍵,「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孫瑋教授認為,儘管瓊英卓瑪的世界與她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但紀錄片作為一種媒介,能夠連接不同文化與經歷,這種傳播過程本身便是一種力量的轉化與生成。她感嘆,《次第花開》啟發我們學會從困境中解脫憤怒,將其轉化為行動力,並走向更自由的未來。
在對談環節,孟曉清教授就影片的敘事結構與音樂元素展開學術探討,認為該電影的非線性敘事是非常有趣的文本。白杉導演解釋,影片採用非線性敘事,學校中小女尼的成長以正敘展開,而對瓊英卓瑪的敘事則穿插倒敘,這樣的設計可以讓觀眾逐步深入瞭解她的故事。音樂作為影片的靈魂元素,也通過5.1聲道的環繞音效,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