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音樂學院受邀出席中葡跨文化對話國際會議

2025/05/07

第四屆「中國—葡萄牙跨文化對話」國際會議暨「阿威羅大學孔子學院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於2025年4月22—24日在葡萄牙阿威羅大學舉行。澳門科技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鄭中教授、陳明志特聘教授受邀出席會議,鄭中院長攜同菏澤弦索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蘇本棟和古箏演奏家、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山東古箏樂第七代傳人趙峰,應邀參與多項活動。

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活動,中國駐葡萄牙大使趙本堂、阿威羅大學校長保羅·費雷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趙本堂表示,恰逢中葡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在教育領域,中葡合作從早期的「語言互學」已逐步拓展到「知識共建」,中國願同包括葡萄牙在內的各國一道,深化教育合作、拓展文化交流、增強人文互信,成就人類文明共同體;保羅·費雷拉校長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阿威羅大學與中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在中國研究和葡中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成為合作典範,本次會議是葡中合作不斷拓展的又一具體成果。

中國駐葡萄牙大使趙本堂先生(右二)與鄭中院長(左二)一行合影

阿威羅大學保羅·費雷拉校長(左二)與鄭中院長一行合影

開幕式上,趙峰與蘇本棟先生應邀演奏了中國古箏藝術大家趙登山先生創作的箏與軟弓胡《歡慶節日》,受到了廣泛好評。會議圍繞共建「一帶一路」 倡議、語言對話、歷史文化與旅遊、藝術交流和演出、展覽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展開深入探討。

論壇中,鄭中教授做了《<碰八板>的文化源流與音樂特質》的報告,結合民間器樂樂種,梳理了《碰八板》的發展演變與傳承現狀,結合弦索樂的特色樂器如意勾、軟弓胡、山東箏的演奏技巧,從旋律重疊、和聲效果、音型對比、風格特徵以及文化內涵方面探討了在中國式音樂結構手法之一——碰,進而在表現形式、審美追求以及哲學闡釋方面深入解讀了中國線性音樂的靈魂——韻;陳明志教授的《交互·融合·創新:以陳明志作品為例的聲音景觀作曲探究》,以聲音景觀作曲理論為基礎,運用案例分析與文獻研究,文化與技術融合,剖析作品中多感官交互設計、表演交互創新等交互性呈現與創新表達,進而指出聲音景觀作曲的未來需求與發展趨勢;2024級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戴麗霞線上報告了《中國當代壯族銅鼓音響的和聲化應用技法》,以 「壯族銅鼓音響」為切入點,從線性音高、縱向和聲、音樂創作三個方面闡述中國當代壯族銅鼓音響的和聲化應用,為民族化創作以及更好地理解中國音樂異彩紛呈的民族特色提供分析方法與借鑒參考。

學院參會代表合影

左起:趙峰先生、鄭中院長、陳明志教授、蘇本棟先生

在晚上的音樂會《對話中的音樂》中,趙峰的箏獨奏《鐵馬吟》以古箏模擬古琴、鐘聲等音色,形象塑造了鐘鼓唱和、鐵馬輕吟的空靈氛圍,「山峰悄上白玉階,古牆探出菩提葉,蓮花座前香火幽,鐵馬輕聲喚明月」,抒發清雅脫俗的心境與對人世清平的美好祝願;趙峰與蘇本棟的箏與軟弓胡《大八板》《鶯囀黃鸝》旋律優美靈動,展現「鶯啼鸝囀枯柳翠,桃紅梨白紙鳶飛」的清麗意蘊;趙峰,蘇本棟、鄭中的箏與如意勾《對流水》(四首)奏出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清風微拂、松竹搖曳意境,共同呈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藝術魅力。與下半場運用西方獨特和聲與節奏理念的梅西安《火島I》、中國傳統戲曲元素與西方鋼琴表現形式相融合的陳其鋼《二黃鋼琴協奏曲》演奏交相輝映,形成一場中西跨越文化與時空的音樂對話,呈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共通的情感表達。

趙峰先生箏獨奏《鐵馬吟》

趙峰先生與蘇本棟先生演奏箏與軟弓胡《大八板》《鶯囀黃鸝》

在閉幕論壇上,鄭中教授應邀發表推動中葡音樂文化交流的演講。她提出利用好已有平台,積極開展中葡音樂比較研究、中國音樂在葡語國家的傳播與影響等課題研究;在人才培養方面,探索良好的合作機制,積極開展多種音樂交流活動,促進中葡音樂文化的相互學習與借鑒。強調要發揮好澳門多維度的功能、全方位的作用,澳科大音樂學院願意主動作為,與澳門各方力量相互協作、共同努力,不斷為中葡音樂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澳科大音樂學院此次受邀參加中葡跨文化對話國際會議取得圓滿收穫。澳科大與阿威羅大學自2007年7月簽署合作協議,此次會議進一步豐富了合作內容與形式,共同探討了兩校音樂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新路徑,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相信不久的將來,中葡音樂交流領域必將呈現更多重要的成果,中葡音樂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必將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