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第270場於2025年5月7日下午2點於澳門科技大學R418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了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導、全國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浙大當代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小松教授。王小松教授以「從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看圖像對技術、媒介與記憶的重構與解構」為主題向大家分享了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經驗與在當代藝術與設計實踐中的心得與體會。
講座合照
本次藝術名家系列講座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美術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副教授擔任學術主持。講座伊始,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黃光輝課程主任向王小松教授贈送紀念禮品。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黃光輝課程主任(左一)向王小松教授(右一)
在本次講座上,王小松教授以「從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看圖像對技術、媒介與記憶的重構與解構」為主題,分別從浙江大學設計學科、第六十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圖像知識解構三個方面進行分享。王小松教授首先提到浙江大學設計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從服務國家文化建設、服務國家國防建設、服務國家鄉村振興建設三個角度講解了數字人文可視化分析,人機交互界面計算設計與工效學評測,品牌包裝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經驗。
王小松教授在講座上以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為研究個案,探討傳統圖像在當代藝術實踐中如何介入技術邏輯、媒介結構與集體記憶的建構過程。同時以“閘口盤車圖”為例,研究揭示了圖像中隱含的技術鏈條、勞作分工、制度監管與區域經濟結構,進而實現對“經濟活動圖像表達一制度邏輯”的三層關聯重構。
王小松教授通過“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元數據案例進一步分享其“傳”的思想,其中指出檔案學作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敘事策略。“傳”成為一種哲學思考與文化實踐的象征,反映了一種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之間平衡與融合的深刻理解。
王小松教授也分享了他對圖像知識體系的重構與解構的見解,詳細講解了該主題涉及的幾個問題、設立的目標、核心思路、路徑與跨學科的角度。特別地通過《閘口盤車圖》來分享來他從經濟維度解構的分析方法,指出經濟維度的體系主要包括生產體系、商業與市場體系、運輸與流通體系、賦稅、財政、土地制度體系、經濟思想、經濟演化與區域差異。
王小松教授強調在全球文明對話的語境下,以“圖像解構”為切入點,將圖像作為“可視化證據”,不僅是理解文明結構的重要媒介,更是重構歷史話語體系的關鍵節點。通過對圖像中經濟組織、制度創新與技術演化的深入解讀,能夠全面展現中華文明獨特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由“圖像解構”走向“文明重構”的轉型升級。
講座現場
同學提問現場
在本次講座的最後的問答環節中,王小松教授分享了他對當代藝術與設計最新的思考與實踐,並對現場師生的提問進行詳細回應。講座在熱烈的討論中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