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至8日,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國際陶瓷設計工作營”在澳科大“世外陶苑”陶藝實驗室等地圓滿舉行。活動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陶藝家高振宇教授與韓國陶瓷雕塑協會會長金赫洙教授,中韓陶藝大師共同探討傳統工藝與當代陶瓷藝術。
5月7日下午,工作營首場學術講座在澳門科技大學R630舉行,本次學術講座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張曦之副教授擔任學術主持,閆少石助理教授、馮晶磊老師等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高振宇教授以“民藝新生”為主題,以紫砂“壽星壺”為例,講述了紫砂制壺過程:從泥料捶打、壺身塑形到細節雕琢,展現出傳統工藝的嚴謹與靈動。高振宇教授強調,傳統不是束縛,而是創新的根基;唯有尊重傳統,才能在現代脈絡中賦予民藝新的生命力。韓國陶瓷雕塑協會會長金赫洙教授則以“韓國當代陶藝的觀念表達”為題,分享如何將陶瓷語言轉化為藝術觀念的載體。他通過“環境陶藝”的作品案例,解析如何從日常生活的器物中提煉美學靈感,並借助陶瓷的物理特性傳遞哲學思考,為現場觀眾打開跨文化創作的視野。
國際陶瓷設計工作營現場師生合影
高振宇教授講座現場
金赫洙教授講座現場
5月8日下午,工作營在澳科大“世外陶苑”陶藝實驗室展開創作實踐。高振宇教授為大家介紹了紫砂泥的特性,並當場展示紫砂壺的製作工藝,讓學生們現場學習製作紫砂壺的工藝成型方式,瞭解傳統工藝的魅力。
高振宇教授在工作營創作
高振宇教授在工作營現場創作紫砂壺
金赫洙教授在工作營現場進行陶藝創作
國際陶瓷設計工作營全體師生合影
金赫洙教授演示了“觀念陶藝”的創作過程,他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工具限制,以雙手作為媒介來創作,並巧妙利用如木片、毛刷等作為創作的輔助工具,在陶土上留下獨特印記。參與實踐的學生和藝術家共同完成了象徵“藝術共融”的陶藝作品。金教授表示,陶瓷不僅是器物,更是思想的容器:通過即興創作,希望激發年輕人用藝術語言表達自我。
國際陶瓷設計工作營以“理論與實踐並重、傳統與當代交融”為核心,不僅呈現了中韓國際陶藝的技藝精髓,更搭建了跨文化對話的橋樑。高振宇教授對傳統紫砂工藝的堅守與創新,金赫洙教授對當代陶藝觀念性的探索,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多維度的創作啟發。工作營活動亦呼應了澳門科技大學推動“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願景,彰顯藝術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