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七校研究生共聚澳科大,探索荔枝碗和狗場片區活化

2019/04/03


七校師生在澳科大O401室合影留念

  article04030914 1 article04030914 1

教授點評(從左往右:古谷誠章教授、許懋彥教授、張路峰教授、郭奇正教授)

 

左圖:早稻田大學組員匯報,右圖:澳門科技大學組員匯報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2019國際七校研究生聯合設計澳門現場工作坊」於2019年3月 30日在澳科大舉行,本次聯合設計主題為「場所記憶與多元發展」,並以澳門荔枝碗船廠和逸園賽狗場作為研究對象。這是繼2018聯合設計工作坊和設計成果展之後,人文藝術學院連續第二年主辦該工作坊,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指導教授聆聽同學匯報

早稻田大學建築學系、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華僑大學建築學院、東海大學建築系等六所海內外知名高校師生共同學習和交流。

工作坊於3月25日開始,七所高校的研究生混編成10個研究小組,並由七校的指導教授、老師、澳門本地建築師聯合交叉指導。各高校來自澳門、內地、台灣、日本、約旦等不同地區的學生深入調研了荔枝碗船廠片區和逸園賽狗場片區。五個小組分別拜訪了船廠造船師傅、從業者、老居民,深入了解澳門傳統造船工藝、材料、習俗等,加深了對荔枝碗船廠傳統工業社區的理解。另外五組對賽狗場周邊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居民訪談,掌握了周邊居民對賽狗場再利用的訴求。荔枝碗船廠個體結構的穩定性依賴於彼此的相互支撐

經過一周調研,工作坊於3月30日舉行成果匯報。七校指導教授在點評中指出,荔枝碗船廠是一種有機建築,他由船廠師傅根據造船需要自行建造,將造船工藝運用於船廠建築,利用造船木料對船廠進行加固和利用,極具建築學研究價值。每個獨立船廠彼此依存,結構相互支撐,增加穩定性。活化設計應注重保持和延續這種科學的結構邏輯。

從宏觀上,路環-荔枝碗,與內港-沙梨頭有著類似的「碼頭+船廠」的城市發展特征,保留了澳門早期海港城市的記憶。日本建築學會會長、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古谷誠章教授特別指出,荔枝碗船廠造船工藝類似於日本早期木船建造,需要專門研究、保存和延續。

賽狗場用地作為世遺路線向北延伸的觸媒

七校指導教授在點評中指出,賽狗場用地是澳門半島密集城區內僅有的大面積開敞空間,為周邊學校和居民提供了運動場地和節慶遊園場所,其城市記憶是多元的。該用地可以作為澳門世遺路線向北延伸的觸媒,並成為活化北區舊城的新契機。古谷誠章教授特別強調,由於居民構成的複雜和多元,應進一步採集大量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準確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群體需求,以便指導更新設計。

國際聯合設計工作坊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的整合,為正在籌辦中的澳科大建築學碩士和博士課程提供有益的借鑒。澳科大邀請國際化師生團隊,開展在地化教學課題,有利於更好服務於澳門社會,培養高端人才。

工作坊期間,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郭奇正教授作了《「場所記憶」概念的追溯與現地考掘——進入田野前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初探》講座,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吳衛鳴特聘教授作了《從地圖看澳門的文化遺產》、《前世今生:荔枝碗》、《前世今生:逸園狗場》講座,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鄭志教授作了《濕地與人居環境》講座。工作坊還邀請了清華大學澳門校友程情儀與大家分享和討論了《澳門荔枝灣社區更新中社會組織的媒介作用研究》。

據悉,工作坊之後,師生返回各自學校繼續開展深化設計,並透過每月兩次的七校網絡視頻聯合指導方式進一步交流,最終設計成果將於6月17日在澳門展出。參與本次工作坊的指導教師包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許懋彥教授,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古谷誠章教授、王薪鵬助教,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鄧蜀陽教授、楊威講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張路峰教授,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鄭志教授、副院長薛佳薇副教授、陳淑斌講師,東海大學建築系郭奇正教授,以及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吳衛鳴特聘教授、藝術設計課程主任黃光輝助理教授、鄭劍藝助理教授、王冠強助理教授、葉茜助理教授、馮晶磊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