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大氣磅礡的中國彩陶」

2019/09/12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大氣磅礡的中國彩陶」,於2019年9月9日下午在澳門科技大學N211室成功舉辦。講座邀請到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國家文物局西北四省一級文物鑒定組專家、中央電視台《國家寶藏》欄目國寶守護人張朋川教授。講座由人文藝術學院設計、美術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助理教授主持,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出席本次活動,並代表學院向張朋川教授贈送紀念品。本次活動由澳門基金會贊助。

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慶教授向張朋川教授贈送紀念品

張朋川教授首先回顧了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挖掘出中國第一批彩陶,講述了中國彩陶考古歷史的起源,揭開了中國史前彩陶文明的神秘面紗。張教授還重點提及了安特生的學生、瑞典考古學家巴爾姆葛籣所寫的《半山與馬廠隨葬陶器》對自己學術生涯的重要啟發,即當時中國和彩陶相關的只有兩本薄薄的冊子,缺少一本全面、詳實、圖文並茂並帶索引的“彩陶圖譜”。他因此下定決心,“既然沒有人寫過這樣的書,不如由我來做這個工作。”這也成為了張教授日後堅守在考古一線和取得重大學術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講座中,張教授著重分享了1978年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秦安大地灣大型考古挖掘研究,這次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是中國最早以彩繪紋樣與造型相結合的藝術,集中反映出中國遠古陶器藝術的輝煌成就和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彩陶的地區之一,在世界遠古時期的彩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張朋川教授

張教授的講座從彩陶的發展歷史開始講起,生動的描述了彩陶從初始期到繁榮期以及衰落期這三個階段不同的藝術特點和歷史價值,並通過對土質的分析和陶器原料的不同選取,進一步揭示了六種不同彩陶形式的科學成因。以切身的例子旁徵博引,闡述了中華文化孕育的彩陶文化,以及在彩陶的發展中所包含承載的人類活動、社會發展、宗教文化、科學史等資訊,為澳科大師生帶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彩學術盛宴。當天很多學生慕名而來,講座盛況空前,同學們在講座中獲益良多。

講座吸引了眾多學生參加

最後,張朋川教授為在場師生解答疑惑,其中一位張教授20年前的學生、人文藝術學院在讀博士生的提問,不僅讓教授重溫了師生情誼,更讓他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能夠在澳門開展,讓澳門社會瞭解中國彩陶文明充滿了信心和期待。講座在全體師生的熱烈掌聲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