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上午,未来规划师——“广州规划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暨城乡规划毕业设计(论文)竞赛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盛大闭幕。本届竞赛由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承办,是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的最高等级学生竞赛。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99所高校(含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三所港澳高校)的千余名师生参与。我校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学师生今年首次参赛,由陈悦助理教授指导的《赋形·养神·聚气·新生:用中医智慧唤醒聚龙湾的活力脉动》(学生:李华洁、陈潇潇、胡焯艺),获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研究生组佳作奖,也是澳门高校唯一独立组队参赛的获奖作品。第二份获佳作奖的作品由华侨大学郑志教授与陈悦助理教授联合组队指导的《织补交融,芳村新生:人居与湿地共生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片区城市设计》(学生:李瀚博、郭庆培、刘天行(澳科大)、刘家乐、李悠然(澳科大))。
澳科大获奖团队代表上台领奖
(右二为澳科大刘天行同学)
澳科大获奖团队师生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悦助理教授,刘天行同学,郑剑艺副教授)
闭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杨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国鸣,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艺文,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等领导专家出席并致辞。
闭幕式现场
本届竞赛面向城中村改造、旧城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3个设计方向,聚焦“蓝绿融城·产业兴城·文化润城·智能启城”,在广州市重点功能片区的3处滨水地块中任选其一开展竞赛设计。自3月份开幕以来,同学们认真对基地展开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设计,最终完成了兼具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城市设计作品。
获奖作品《赋形·养神·聚气·新生:用中医智慧唤醒聚龙湾的活力脉动》选址聚龙湾坑口村片区。该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坑口村属于珠三角地区较为典型的城中村。聚龙湾片区计划打造成为广州西客厅先行展示区以及世界级消费目的地,坑口村片区的现状与这一发展定位的适配程度较低。基于此,团队提出“城市生命体征整体观”与“形气神三维诊疗体系”理论,将片区中存在的交通、空间、功能、蓝绿等问题以中医思维进行元素转译,给出四大设计策略:(1)“赋形”即优化空间结构,打通蓝绿空间,规划一条“社区级文化主轴”和两条“生态次轴线(廊道)”串联公共空间体系,构建连续可达的生态廊道;(2)“养神”即启动文化内核,活化历史遗存,注重社群参与感、文化图腾与精神地标(龙舟文化馆)的建设;(3)“聚气”即复合功能分区,疏通交通体系,优化政务服务、养老医疗、文化教育、社区创业,体育活动、儿童友好等功能,加强各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和可达性;(4)“新生”即规划标本兼治,分期次第实施,以中医“调和”理念指导片区更新节奏,探索具有岭南特色的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使聚龙湾片区焕发新生机。
获奖作品部分图纸展示
作品《织补交融,芳村新生:人居与湿地共生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片区城市设计》选址白鹅潭大湾区文化中心片区,位于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中的西区,紧邻珠江后航道,属于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区及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塞坝口——花地河北组团。基地目前存在滨水环境不连续、白鹅潭艺术中心门户形象与周边缺乏呼应、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度不高、东西地块割裂严重、内部路网复杂且无序等问题。基于此,团队以“织补”理念为主导,提出了以下四方面设计策略:(1)生态织补,沿现有河涌和规划修复的河涌形成连续的绿道系统,连接东西两侧的绿色空间,优化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2)功能织补,根据地区的产业特点,促进功能互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供办公、医疗、教育等一站式服务;(3)文化织补,规划文化步道,串联东西两侧的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策划文化活动,举办芳村文化节,促进文化交流;(4)交通织补,通过轨道交通设施整合,城市道路升级,设置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方便行人安全穿越的慢行系统。
获奖作品部分图纸展示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澳科大建筑学课程适应新常态,加强在建筑与国土空间规划一体化的人居环境教学。本次竞赛为澳科大师生们搭建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近距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当天下午,还举办了《国土空间规划教学与实践研讨会》,建筑学课程主任郑剑艺副教授和陈悦助理教授出席并参与讨论。与会专家们针对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存量更新、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改革等开展了深入分析,强调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应对新问题、新议题、新方法,同时也应重视跨学科学习或新数据挖掘后回归空间,重视城市空间实地调研,体会真正的城市温度,掌握在现状强约束条件下的空间形态精细化设计能力的硬功夫,为更理性的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而研究。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