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成功舉辦了第245場藝術名家系列講座。本次講座特邀來自蘇州大學建築學院的余亮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主題為《空間數據下中國傳統民居村落風貌特徵探析》。
講座伊始,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建築學與設計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濱誼教授代表人文藝術學院向余亮教授贈送了紀念禮品,以表達對余亮教授的熱烈歡迎。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建築學課程主任鄭劍藝副教授、劉驍助理教授、陳悅講師、馮晶磊講師,一同參加了本次講座。
本次講座,余亮教授以自身在地理信息與空間數據領域積累的多年經驗出發,圍繞中國傳統民居村落的風貌特徵議題,從聚焦傳統民居村落、傳統民居村落空間的自然與人文依存、傳統民居村落探析的空間數據方法以及研究心得與相應拓展等四個章節展開,依次帶領聽眾探析中國傳統民居村落的魅力。
首先,余教授從人類居住型態的種源認知、有形與無形歷史文化遺產認知、文明發展的風貌特徵、城市化衝擊和歷史使命四方面談研究緣起。結合對列入國家級“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調研,余教授對總體混亂和民居破敗倒塌的現象深感憂慮,並對當下城市建設過程中“千城一面”、文脈割裂的現象發出警告。面對危機,余教授從中國傳統民居村落的可持續傳承議題著手,提出運用空間數據手段,將傳統民居村落與空間判物、數據相連、相比、相傳。
針對自然與社會環境差異下傳統民居村落的豐富性與複雜性特點,余教授談到空間數據在探索傳統民居村落型態風貌特徵規律方面的運用難度和可能方法。通過搭建理論框架,余教授提出在以感性論述為主的傳統民居村落研究領域中,融入實證主義的精確、科學的空間數據學科思維,考察民居類型與空間地域對應程度認知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傳統民居村落空間形態特徵信息的採集提取、加工分析、特性推演、後期應用等步驟過程。
在介紹完數據語言的方法與優勢後,余教授介紹了利用傳統村落名錄和數據的格式特點,結合遙感影像,在影像資料上定位空間點,空間門戶點位間互聯互通形成系統等工作內容,車載移動式鐳射掃瞄攝影測取系統等數據獲取方法,以及數據開源共享的發展趨勢。余教授還談到了依託國家相關研究課題項目,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統民居村落風貌特徵研究的國際動向。最後,余教授談了關於多學科交叉、數據共享、技術變革等方面的感想。
劉濱誼教授代表學院向余亮教授贈送了《澳門新八景》紀念禮品
余亮教授與在座師生分享研究心得
講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