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上下而行”沙龍回顾 | 災難中的藝術世 界與一位藝術家繪畫形式的轉向

2020/11/18

2020年11月12日,第二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生學術沙龍活動「上下而行」於R座綜合教學大樓6樓美術館開啟。人文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吳衛鳴、梁潔雯助理教授、來自北京及澳門兩地的藝術品收藏家,以及美術學博士生、研究生等出席並參與此次沙龍對談。

第二期“上下而行”學術沙龍活動合影

  「上下而行」學術沙龍由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 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邱濤、高琪、譚維、許劍春、李禎等人策劃,旨在以意誠格物為心,自由創造為行;是關注當代發生、研究東西文化、尊重傳統精神的自由學術思辨活動。此次「上下而行」第二期沙龍活動由美術學博士生譚維主持。

學術沙龍現場
第二期學術沙龍主講人為美術學博士生邱濤、林單戈。

沙龍分享人: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邱濤

  首先,邱濤帶來主題為《物象、光和行為——談繪畫形式的轉向》的分享。他談到:我的作品和行為有關,借助著各種光影,捕捉著觀者與觀者之間的那個“互動”。也許我更願意認為我的工作是以繪畫的方式在介入著,只是把繪的方式從“手工性”變成了“人的行為性”。近期的創作主要都是以穿透的方式在進行,画面少了一“筆”(凹),另一面則多了一“筆”(凸),有時按照物件本身所帶來的明暗來進行彼此穿透,有時按照物件本身的形象來進行彼此穿透。穿透,讓彼此似乎在做一種尋找和交互的遊戲,詮釋著物象、光和行為之間的某種關聯。我的作品無所謂正反兩面,雖然觀者會極力的尋找畫面中所表達的兩面中的所謂正面,作品會讓觀者的“判斷“行為消解。作品的兩面彼此穿透,在兩面燈光的照射切換下如陰陽切換般切換著畫面正負形,使觀者與觀者之間通過作品有了一個“蟲洞”現象。

吳衛鳴特聘教授發言

  吳衛鳴特聘教授談及自身藝術學習的發展,並指出在座的博士生研究生在澳門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地區逕行藝術創作和藝術學習是非常便捷的。鼓勵在座的學生不斷學習和嘗試新的領域。

沙龍分享人: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林單戈

  林單戈所分享的主題為《災難中的藝術》。今年的開端就註定了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因為疫情,我們被動的守在家裡,這不禁引發我們對藝術與災難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其實顯得很無力,但這並不代表藝術在災難面前毫無意義。縱觀中西美史,災難其實有著各種各樣的形態,瘟疫、戰爭、極端的思想文化等,藝術除了表現美,其實也大量表現災難,從一定意義上看,災難也造就了藝術。災難最可怕的就是對於人類意志的摧毀,對於社會關係的瓦解。藝術雖然不能治病,但常常非常有效的作用於人的思想和情感,即便是看不懂文字的人,或者是不同語言的人,也能讀懂圖像。人類歷史的譜寫與傳播離不開人類的記憶,在保留記憶的過程中藝術扮演了一種比較重要的角色,藝術家的責任是用情感將這些歷史、記憶表現出來,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一種歷史上的見證,保留並傳播下去,這是儲存人類文明最有用的手段,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現場交流環節

  北京藏家可可稱讚此次沙龍提到她收穫頗多,對這次沙龍藝術的分享,她重新體會到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中再發現更深層的碰撞。

  會後,出席的博士生、研究生都積極的加入了關於“藝術家創作”以及“後疫情時代的藝術創作”的相關討論。

  「上下而行」學術沙龍計劃推出10期不同主題藝術分享,每期由兩位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在R座6樓美術館內進行分享,活動時間安排請留意學院網站的活動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