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陶藝與繪畫藝術國際交流展覽研討會開啓

2020/11/24

  2020年11月19日上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畫院共同主辦的「澳門2020『一帶一路』陶藝與繪畫藝術國際交流展研討會及講座於R座綜合大樓631教室正式開啓。為期兩天的八場講座的學術主持人先後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課程主任黃光輝助理教授、張曦之助理教授、梁傑雯助理教授、劉鵬助理教授擔任。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在第一場講座開始前,學院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贈書儀式,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院長朱樂耕,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徐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學部主任鄭光旭,一級美術師高振宇、姜波、高茜、夏冰、徐晨陽先後向澳門科技大學進行贈書,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張志慶院長向各位嘉賓頒發了收藏證書。接下來的兩天,八位藝術家先後帶來了精彩的講座。

徐累闡述《圖像與時間:從古代繪畫到當代工筆》

  徐累的演講題目是《圖像與時間:從古代繪畫到當代工筆》,徐老師通過《十面靈璧圖》談起中國繪畫的“時間”概念,指出了中國繪畫的不同於西方的雕塑繪畫,其具有時間概念的。長卷宛如電影長鏡頭,冊頁就像是蒙太奇,中國人的“時間圖像”通過有限的篇幅創造了無限的視覺想像。在傳統繪畫形態的單維空間裏,如何借古開今,取決於我們對傳統的發現理解及再生的啟動。而徐累的作品中一直使用“時間”的概念,通過繪畫的表現去體現不同的時間維度。在其作品中不論是時間的切片亦或是時間的輪回交融,通過無盡的圖像構建了我們與存在物、與自然的力量的交流,一個時空的繪畫。

朱樂耕講述《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社會空間》

  朱樂耕演講題目是《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社會空間》,朱老師從自身作品出發將土與火的陶瓷藝術如數道來,他指出當代的陶瓷藝術不能僅限於普通的裝飾,更應該豐富陶瓷語言在建築空間中的展示。學習傳統是爲了更好的創新,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必須具有時代的語言和時代的表達,通過這土與火的藝術,將陶瓷在建築空間中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表達呈現。陶瓷材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且易於土地及大自然融爲一體,陶瓷的這些特質為創造城市新景觀提供了可能性。其在首爾設計的被稱爲“陶藝宮殿”的麥粒音樂廳,就透過對陶藝探索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陶藝與建築空間及環境空間的關係的可能性。

高振宇闡述《回歸泥土:釋放泥土的能量》

  出生在陶藝世家的高振宇,他的演講題目是《回歸泥土:釋放泥土的能量》,通過與泥料的對話,不論是源於傳承的對紫砂的拍打成型亦或是在日本後對陶泥的全新認識;不管創作的形式怎樣,現代或傳統,可用或非可用,作品歸根到底還是要喚醒傳統的血脈,注入自己的情感。陶藝創作要尊重泥土,讀懂泥土的語言,與泥土進行對話,要本著器皿之心,在中國傳統器皿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觸發靈感、啟動傳統為創作所用。以泥土為媒介承載情感,與之共塑形體,基於傳統且勇於創新,才能使作品在本土文化中得以現代性表現。

鄭光旭闡述《構圖藝術》

鄭光旭的演講題目是《構圖藝術》,構圖是培養藝術家過程中最爲複雜和重要的一門學科。鄭光旭從構圖的概念講到構圖的發展,再到構圖的特性。構圖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的,在藝術中,任何清晰的定律都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精準,總是要留一點可供自由創作的空間。藝術理論對於畫家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於由生活經歷和多年的教育經歷所形成的世界觀。構圖是根據世界歷史美術經驗得出的結論總合,構圖藝術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得以不斷驗證和豐富。構圖藝術給予藝術家非凡的權利---在自然中觀照世界,在藝術中構建自我。

姜波闡述《中國當代陶藝本體意識與時代語言的載荷力》

  姜波的演講主題是《中國當代陶藝本體意識與時代語言的載荷力》,姜老師通過講述中國當代陶藝的建構和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領域對中國傳統精神的發展和繼承,同時又開拓和建構了當下中國陶藝文化精神範式語言。

高茜闡述《色之包漿——淺談中國畫的用色》

  高茜的演講主題是《色之包漿——淺談中國畫的用色》,高老師通過中國古典繪畫在歲月的溫潤中蘊含著固有的魅力,淺談中國畫的色彩觀、傳統中國畫顏色的製作等,並結合作品介紹中國畫工筆用色的原則和程式。用色之名,也優雅詩意,胭脂、花青、朱砂、石青、石綠……每一色皆有動人的名字,蘊藏著中國色彩獨有的人文氣質和美學情懷。

夏冰闡述《讀書、修習、寫生、書法與畫品——論中國山水畫創新的動力》

  夏冰的演講主題是《讀書、修習、寫生、書法與畫品——論中國山水畫創新的動力》,夏老師闡述:多學科的交融有利於中國畫、書法、篆刻等造型藝術作為純藝術學科在新的文化語境中的深耕,同時進一步推進其發展。當代傳統的回歸和復興是托古改制,是傳統出新,能夠在全球化時代確立文化的自信。

徐晨陽闡述《繪畫的語言》

  徐晨陽的演講主題是《繪畫的語言》,徐老師提到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會知道形成個人藝術語言的重要性,然而是否能夠形成卻是因人而異。藝術家獨特藝術語言的產生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生成,並在藝術家的精神與才情的滋養下逐漸成長。孔子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提出人的一個境界,同時也揭示了藝術創作的某種規律,就是一個人的藝術創作是他所有精神世界 的濃縮和體現。而一種清晰而獨特的繪畫語言,必然是畫家自己所有精神世界和藝術理想的呈現。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積極的向八位嘉賓請教,嘉賓熱情的與同學互動,會場氛圍十分熱烈。

  展覽持續至12月1日,在澳科大R座6樓美術館展出,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0:00至18:00,歡迎業界同仁、藝術愛好者及公眾人士蒞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