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生學術沙龍活動「上下而行」於本月12日在R座綜合教學大樓5樓516開啟。人文藝術學院張志慶院長、研究生院馮均國主任、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美術學黃光輝課程主任、顧躍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王浩教授、劉鵬助理教授、梁潔雯助理教授,以及美術學、設計學、電影學博士生研究生等出席並參與此次沙龍。
第三期「上下而行」學術沙龍活動合影
「上下而行」學術沙龍由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邱濤、高琪、譚維、許劍春、李禎策劃,旨在以意誠格物為心,自由創造為行;是關注當代發生、研究東西文化、尊重傳統精神的自由學術思辨活動。此次「上下而行」第三期沙龍活動由美術學博士生許劍春主持。
學術沙龍現場
第三期學術沙龍主講人為美術學博士生胡新地、趙願。首先,胡新地帶來主題為《大漆之美》的分享。他提出漆藝術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
沙龍分享人: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胡新地
早在史前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發現漆的神奇,自禹起,用漆作髹,其功用開始超越了材料屬性,進入到審美創造的文化之旅。如果說有一種工藝之美,既能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可有歲月的溫潤感。那麼,我首先會想到的肯定是:大漆之美。漆以其“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之美,與青銅器、陶瓷、絲綢等共同構建起一部絢爛華麗的中華文明史。漆藝術在當下的重新喚醒,它不僅是在傳統媒材上尋找當代表達、拓展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力,而且呈現出了具有當代視野的藝術家們從自身的學養出發,對傳統藝術風格、美學思想展開的實驗性探索,而這正源於這些藝術家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天然大漆之美的認識甚至需要重新啟蒙。可以說,傳承漆藝術、重續漆文化已經成為當下重要的文化命題。無論當下藝術表現形式如何變化,大漆會始終以東方式的深邃、幽靜和神秘為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審美經驗和精神享受。學科構建下的漆藝術傳承探索,是藝術家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抱持堅定信念使然,這既是一種文化自覺,也是文化自信的自然體現。
沙龍分享人: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趙願
趙願所分享的主題為《形式與意志——對李格爾藝術理論的分析與思考》。她談到,李格爾是藝術史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學術科學的建立過程中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將藝術史作為科學來研究,用科學的精神來從事藝術史研究,是李格爾與其身處的維也納藝術史學派的追求。
在19世紀晚期複雜的社會與學術環境交錯下,李格爾致力於通過知覺心理學與形式分析從內部來解釋藝術史的發展。《風格問題》、《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和《荷蘭團體肖像畫》是其基於不同視角與思考的三部藝術理論經典著作。他堅信應該在歷史語境中研究審美、他對“小”藝術的興致、以及對藝術與觀者的關係的關注,似乎在預示著當代藝術史研究的方向。因此我們有必要再讀經典,解讀李格爾的學術發展,發覺李格爾的藝術理論的獨具匠心與其廣泛深遠的影響,重新體悟其藝術理論的文化價值。當今藝術史的視野已然發生了變化,中西方學界都在努力開拓創新的研究課題。在今天研究李格爾,更能夠引起我們對藝術史學科目的、範圍與方法的思考與探求。
現場交流環節
張志慶院長談及社會對具有高水準研究能力人才有很大需求時,鼓勵同學們應努力滿足,並就“如何做出高水準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澳門科技大學的資源”進行延伸。勉勵博士生主動治學,享受研究過程,收獲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收獲期間的樂趣和痛苦。
會後,出席的博士生、研究生都積極的加入了學術相關討論。「上下而行」學術沙龍計劃推出10期不同主題藝術分享,每期由兩位2020級美術學博士生進行美術相關主題分享,活動時間安排請留意學院網站的活動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