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光影傳承——2025澳門記憶·青年創「視」界抗戰歷史短視頻大賽」業界導師公開課重磅開講

2025/09/30

由澳門科技大學基金會主辦、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承辦、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澳門未來影視創研中心協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銘記歷史 光影傳承」——2025澳門記憶·青年創「視」界抗戰歷史短視頻大賽業界導師公開課,於9月21日上午10時在澳門科技大學O座702開講。公開課邀請到了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康洪雷先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視協演員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丁柳元女士;中國內地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成員柳樺先生;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短視頻短片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騰之先生四位業界導師,通過專題分享與互動問答,為澳門青年帶來一場關於影視戲劇創作的思維盛宴。

公開課正式開啟前,承辦方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助理院長張林明副教授發表致辭。張林明副教授在致辭中強調,正值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青年短視頻創作大賽將以影像技術激活澳門抗戰歷史記憶,推動本土文化傳承與數位創意表達的深度融合。活動通過沉浸式參觀引導創作者,以短視頻為載體實現歷史真實保存與精神傳承創新,完成從銘記歷史到面向未來的價值昇華。參加活動的還有2025澳門記憶·青年創「視」界抗戰歷史短視頻大賽項目負責人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課程主任孟曉清副教授,比賽活動組學院導師黃鶯助理教授、劉宏宇老師、蕭偉婷老師、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製片人王曉玉女士以及來自本澳的青年影視愛好者、大專院校學生。

多元經歷是人生財富:丁柳元的跨界人生啟示錄

丁柳元女士以「被光照亮的人——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用生命搭建橋樑」為主題,帶來了一堂意義深遠的公開課。

她提到,多元經歷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從航空工程到軍旅生涯,再到藝術表演與公益事業的跨界經歷,揭示了一個核心觀點:人生並非預設的軌道,而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廣闊天地。嚴謹的航空領域學習培養了她對工作的敬畏之心、系統思維和責任意識;軍旅生涯則錘煉了她的紀律觀念、團隊精神與奉獻品格。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經歷,共同塑造了她獨特的人格,並為後續的藝術創作與社會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一名演員,丁柳元女士通過飾演江姐、楊開慧等英雄人物,與英雄角色的深度對話重塑了自我,實現了與角色的靈魂共振。通過研讀史料、走訪歷史地點、與人物後代交流,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情感與精神世界。她認為,表演做到形似只是最表層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與角色的情感交流,做到神似。在她看來,與其說是演員塑造了英雄,不如說是英雄角色塑造了演員。這種深度連接不僅提升了她的表演藝術,更讓她對愛、信念與責任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

基於藝術創作中的感悟,丁柳元女士發起了「元元培根行動」,將藝術的感染力延伸至更廣闊的社會領域。通過藝術形式為特殊兒童、偏遠地區學生等群體帶去溫暖與希望。這並非簡單的慈善活動,而是涵蓋教學幫扶、圖書館建設、紅色教育基地捐贈等的長期工程。她表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身也獲得了生命價值的深刻體認。公益成為她連接藝術與生活、實現社會價值與自我建構的重要橋樑。

面對信息爆炸與價值多元的時代,丁柳元女士基於自身經歷,向青年一代提出殷切期望:在擁抱多元時錨定核心價值觀,在對話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在社交媒體時代堅守真實、接納不完美,於平凡中踐行從小事愛到大愛的偉大,並善用科技促進真實連接,成為聯通領域、群體與時代的正能量橋樑。

憑什麼要看?康洪雷導演破解藝術創作吸引力密碼

康洪雷導演帶來了題為“藝術生活如何好看”的分享,核心圍繞著一個根本性問題:在信息爆炸、選擇無限的當下,你的作品憑什麼能吸引觀眾?

康導強調,在觀眾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時代,創作者要重視創作思維的轉變,要基於市場和觀眾需求的深刻變化,從過去的“為什麼要看”轉為現在的“憑什麼要看”。創作者必須時刻反問自己,作品是否提供了足夠獨特的價值、視角或情感共鳴。

針對抗戰題材的創作,康洪雷導演認為,重大歷史事件的主要脈絡「經度」已被反覆表現,新的創作空間在於「緯度」,重視觀察歷史的新視角、探索切入歷史的新角度,要充分挖掘中國軍隊在歷史中真實、獨特的戰術智慧。創新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在現有題材中,通過獨特的切入點和敘事視角,發現新的藝術表達可能。同時,他還結合自身經驗,強調了戰爭題材創作的嚴肅性和關鍵點。要從真實歷史中汲取力量,避免戲說和淺薄化,戰爭的本質是生命的對抗,優秀的戰爭作品應展現戰爭的殘酷。在絕境中如何保全生命、延續生命價值,比單純歌頌犧牲更具現代意義。

最後,康洪雷導演對年輕創作者寄予厚望「創作者要有野心,與世界平等對話」。現代影視教育的硬件設施已與國際接軌,真正的差距在於「軟件」,即創作者的藝術野心、文化底蘊和創新思維。中國新一代創作者應樹立與西方電影平等對話的野心。這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緯度」,用獨特的中國故事和表達方式打動國際觀眾。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作品品質的不懈野心,是走向世界的根本動力。

柳樺編劇的角色鍛造論:從生活礦脈中淬煉故事靈魂

柳樺編劇的分享,核心圍繞著「尋找一個角色」主題展開。他認為,編劇的根本工作不是憑空創造,而是深入挖掘和發現。

角色是故事的靈魂,一個好的角色能讓故事自然生長。柳樺編劇以自己創作時的經歷為例,說明一句充滿人性關懷的台詞如何讓角色立起來。他認為,尋找與創造不同,角色並非完全虛構,而是源於對生活、歷史和人性的觀察與提煉。編劇要像偵探一樣,從各種線索中「尋找」到那個最真實、最有力量的角色。

柳樺編劇基於多年創作實踐,系統總結了角色塑造的四維方法論:首先是從面對面的採風中找角色,強調用腳步丈量故事發生地的地理肌理,在與當地人的深度對話中捕捉那些未被文字記錄的鮮活生命體驗;其次是從書籍中尋找角色,當物理空間受限時,通過廣泛閱讀史料挖掘被遺忘的時代細節與人物原型;對於重大歷史題材創作,提出從歷史現場中尋找角色,在堅守大事不虛史實底線的基礎上,通過揣摩歷史人物精神特質進行藝術重構;最後揭示從個人經歷中找尋角色的重要性,主張將編劇個體的孤獨、喜悅等情感體驗提純為角色靈魂,這種自我投射往往能誕生最具穿透力的藝術形象。四種方法共同構成從生活現場到藝術真實的轉化鏈條。

柳樺編劇在分享中深刻剖析了編劇職業的本質,強調要摒棄標準化的劇情公式和人物模板,以獨特的視角和創新表達走出自己的創作道路。他認為編劇不是簡單地複製生活,而是像鏡子一樣折射生活,通過藝術加工展現更深層次的意義與溫度。在實踐層面,他提出編劇能力的提升需要時間沉澱和大量創作積累,學校教育只是基礎,真正的會寫源於反覆修改中的頓悟。他特別建議編劇深入劇組實地學習,通過理解拍攝流程的艱辛來培養對文字的敬畏,從而寫出更扎實、更具可拍性的劇本。

張騰之的短視頻方法論:內容、技術與商業的三重奏

張騰之先生的分享首先確立了一個核心認知:短視頻已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工具,而是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數位基礎設施。如今,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10億,短視頻產業規模龐大,已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收入持續下滑。廣告和用戶注意力正大量向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遷移。其商業模式不斷成熟,涵蓋內容付費、廣告營銷、電商直播等多個領域。

在強調短視頻傳播價值的基礎上,張騰之先生系統闡述了高效創作的四要素:首先,確立內容為王的創作原則,強調真實性與情感共鳴是核心競爭力,無論是新聞紀實、人物特寫還是生活記錄,都應摒棄擺拍套路,通過捕捉真實細節和自然情感建立深度連接;其次,倡導形式創新與技術賦能,將創意變裝、延時攝影、航拍等視覺手法與AI技術有機結合,通過視聽語言升級提升內容質感;同時,提出節奏至上的創作原則,要求作品在5秒內建立戲劇張力,以高密度信息輸出和精巧結構設計避免平鋪直敘;最後,強調在地文化挖掘的重要性,以澳門400年歷史文化遺產為例,指出從建築遺存、節慶民俗等本土元素中汲取靈感,是打造差異化內容的關鍵路徑。這四要素共同構成短視頻創作的完整生態鏈。

張騰之先生強調,創作之外,有效的運營是短視頻獲得成功的關鍵。在短視頻創作領域,精準定位與持續優化是成功的基礎。創作者需明確自身定位,精準選擇垂類賽道,並通過數據複盤不斷調整策略,同時向優秀同行學習以提升創作水平。爆款視頻的誕生往往遵循獨特選題、扎實腳本和精良拍攝的規律,輔以人格化表達和全平台分發策略,再配合吸睛的標題、封面及標籤設計,能顯著提升內容傳播力。而短視頻的價值遠不止於內容傳播,其更通過品牌廣告、電商帶貨、文旅宣傳等多元變現模式,實現創作者與地方經濟的雙向賦能,展現出強大的產業融合潛力。

最後,張騰之先生也指出了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短視頻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虛假信息、版權侵權等治理挑戰,需要平台、創作者與監管部門協同規範。而AI等技術的突破正推動內容創作向智能化、個性化方向演進,為創作者打開全新想像空間。更值得關注的是,短視頻正與電商、文旅、教育等產業深度跨界融合,這種多領域聯動不僅催生出直播帶貨、知識付費等創新模式,更構建起充滿活力的數字生態,展現出重塑傳統行業的巨大潛力。

光影交織的課堂定格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四位導師以專業積澱點亮創作火種,讓抗戰記憶在青年鏡頭中獲得新生。這場思維盛宴不僅傳授技藝,更完成了一場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對話——當航空工程師的嚴謹、軍人鋼鐵般的意志、藝術家的赤子之心與數字時代的創作激情在此碰撞,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青年創作者正以短視頻為梭,編織著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基因圖譜。這場公開課播下的種子,必將生長出更多承載澳門記憶、中國故事的時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