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社區營建促進會主辦,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和澳門建築師協會協辦的二〇二五澳門社區營建論壇,10月25日於澳門科技大學N101成功舉辦。特邀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鍾宏亮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彭長歆教授,分享香港和內地客家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的成功案例。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建築學課程鄭劍藝副教授,則分享了在九澳村和黑沙村的客家文化景觀資源和相應的村落活化思考。論壇開始前,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社工部處長羅振宇、澳門社區營建促進會會長梁慶庭、澳門建築師協會會員大會主席梁頌衍、澳門建築師協會理事長蔡韻璇、澳門科技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澳門社區營建促進會會長梁慶庭、理事長梁竟成等為論壇開幕剪綵。

主禮嘉賓為論壇開幕剪綵
澳門社區營建促進會理事長梁竟成表示,澳門社區營建論壇於2023年開始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冀通過廣泛邀請各地著名城市規劃師及建築師和各範疇專家學者來澳,分享不同城市的老城區保育與活化經驗。本年度主題聚焦客家村落,專家們通過香港、河源、澳門客家村落的實例,展現客家村落文化特色,在政府、專家、居民的共同參與下提升傳統村落生活條件和實現鄉村振興。

澳門社區營建促進會理事長梁竟成發表致辭
鍾宏亮教授演講的題目“邁向可持續城鄉共融:從實驗性修復到鄉村社區營建”,首先分享了他主持完成的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項目「梅子林復育計劃」,以及谷埔村、榕樹凹村、水口村、爛頭營、北部都會區城鄉共融等一系列研究實踐。透過這些案例,揭示了香港鄉村活化和城鄉共融的政府、高校、民眾多方合作和互動機制,以及建築遺產保護設計、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生態學、旅遊等學科交叉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鍾宏亮教授演講
彭長歆教授演講的題目“一個客家村落的保護與再生:仙坑村聚落景觀修復”,通過對仙坑村選址、宗族營建譜係、八角樓、四角樓、水渠等要素的詳細研究和分析,提出文物修復、遺址再生、原型轉譯的三種保護策略。其中,榮獲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四角樓修繕,開發了幾項客家民居建築修繕的關鍵技術,包括:1.借助本地材料毛竹片進行拉結的土坯牆裂縫修復技術;2.東江流域客家建築仿花崗岩、紅砂岩裝飾牆面修復技術;3.客家傳統建築三合土地面修復技術。該案例在提升周邊環境、弘揚客家文化的同時,實現了通過文物保護利用推動鄉村振興的目標。

彭長歆教授演講
鄭劍藝副教授演講的題目“澳門客家鄉村聚落初探:九澳村和黑沙村”,從歷史地圖和地理環境分析了兩村落選址的傳統風水格局,並梳理和詳細分析九澳村8處文化史跡和黑沙村10處文化史跡的主要特征。調研還揭示了製作茶果、三聖廟賀誕酬神、黑沙大王誕、拉魚等保留下來的客家民俗活動。建議打造客家鄉村文化體驗遊徑,保護傳承澳門活態聚落文化景觀,並提升村內供電和排污等民生設施,保護生態環境。

鄭劍藝副教授演講
最後,在互動環節,三位嘉賓與澳門社區營建促進會副會長張鵲橋分別回答了在場人士提問,四位嘉賓都認為內地、香港、澳門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澳門可以參考借鑒內地和香港的成功經驗,引入政府、村民、高校多方合作機制,讓青年可以參與鄉村活化、體驗更多傳統客家文化,讓居民尤其是下一代重新建立社區歸屬感,更有利於推動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論壇也吸引了澳門客家村民參與,互動氣氛熱烈。


現場交流互動環節

活動大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