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贊助,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藝術名家系列講座第273場於2025年10月30日在澳門科技大學R103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特邀南京藝術學院校長張凌浩教授主講。張凌浩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人才計劃哲社領域領軍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及新世紀優秀人才、澳門科技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曾任江南大學副校長、至善特聘教授,現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本次講座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美術學課程主任黃光輝教授擔任學術主持。講座伊始,黃光輝教授向張凌浩教授贈送紀念禮品,現場氣氛熱烈。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黃光輝課程主任(右一)向張凌浩教授(左一)贈送紀念禮品
張凌浩教授以《意義驅動的設計研究、創新與當代語境》為題,從設計文化、設計符號學、設計語境與感知體驗等多個維度,深入闡述了“設計之意義”在當代語境中的理論根基與創新路徑。他指出,近十五年來交互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設計研究長期聚焦於技術與人機互動,而“意義驅動”正是對此的反思與再定位——呼籲設計者重新審視設計的人文內涵與文化價值。
在講座中,張凌浩教授從設計文化、符號學與感知體驗三個層面展開論述,強調設計的核心不僅是形式與功能,更在於“如何被理解、被感知、被記憶”。他以阿萊西“Tea& Coffee Piazza”系列、911紀念裝置與當代建築符號為例,闡明設計創新的根源既來自技術變革,也來自社會意義的轉化與文化象徵的再生。進一步結合索緒爾、皮爾士與莫里斯的符號學理論,張教授指出,當代設計應以“語境—符號—意義”三者的互構為核心路徑,重視跨文化理解與語用層的複雜性。
 
講座現場
他提出,在AI與數智時代,設計研究更應注重感知與體驗的再構,從單一感官走向多感官共構,從理性分析回歸感官直覺,並在具身化經驗中尋回人與器物、文化與語境之間的關聯。設計之“意義”,不僅存在於產品本身,更存在於其所激發的情感、記憶與文化共識中。
講座最後,張凌浩教授指出,“意義驅動”是設計創新的另一種力量。它強調設計的社會性與文化性,主張在全球化與智能化的當代背景下,以文化記憶、語境關聯與感知經驗為媒介,實現從“設計物”到“文化之物”的轉化。他認為,真正具前瞻性的設計研究,應在歷史與當代之間尋求平衡,於傳統與科技之間構建共生關係,讓設計成為意義生成的橋樑。

講座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