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音乐学院师生受邀参加第十届表演科学国际研讨会(ISPS 2025)科研成果获业界高度关注

2025/11/18

 202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十届表演科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Science, ISPS 2025)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余位学者、演奏家与教育家齐聚黄浦之滨,展开为期四天的学术与艺术对话。会议自2007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标志着表演科学这一新兴跨学科领域在东方语境中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次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及帝国理工学院表演科学中心联合主办,以「实践中的表演科学」为主题,汇聚了全球音乐、舞蹈、戏剧、体育、医学与科技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表演科学的前沿议题。澳门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受邀参会,并在会议上展示了多项融合音乐表演与科技的创新研究成果,获得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image.jpg

ISPS 2025澳门科技大学音乐学院部分参会博士、硕士于会议现场合影

音乐学院参会师生围绕「科技赋能音乐表演与研究」这一核心方向,呈现了一系列前沿研究。涵盖手势识别与认知负荷调控、人工智能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等,学院助理教授张誉馨博士发表《基于Leap Motion手势识别降低复调音乐学习中的认知负荷》的专题研究,旨在通过手势映射与反馈机制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李紫涵(24级博士生)发表题为《人机交互音乐表演中神经网络实时模型的应用》的研究,冯子函(24级硕士生)则发表题为《中国传统古筝与宋代古画之间的音画互动艺术》的研究同样融合了Leap Motion这一手势识别技术,并以《参与式现场音乐表演的概念框架互动在线平台》进行了海报展示。此外,李博扬(24级硕士生)以《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海报展示,以上研究均为人工智能在音乐表演中聚焦于智能算法与表演实践的深度融合。

音乐可视化分析为参会师生的另一重要研究主题,陈芳圆(24级博士生)发表题为《两首中提琴作品的深层同构音响特征分析》的研究、郭佳莉(24级博士生)以《基于Praat软件的〈诗经〉歌唱分析——以〈关雎〉为例》为题进行海报展示,该研究可通过语音可视化技术重构已遗失的《诗经》歌唱旋律。24级博士生张彤、丁磊分别以《杨宗稷〈伐檀〉打谱可视化研究》、《内蒙古中西部蒙汉融合性音乐的可视化研究——以二人台牌子曲〈森基德玛〉为例》进行海报展示,单琲(24级博士生)则通过在线海报展示了题为《历史知情演奏(HIP)风格下巴赫奏鸣曲在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的诠释范式》的研究,均实现了音乐结构与表演参数的可视化呈现。

在中国传统音乐及西方音乐研究的数字化重构方面,孔繁乐(24级博士生)与张悦如(24级硕士生)发表《跨文化对话与认同重构:音乐表演民族志视域下的澳门广东音乐研究》、郭玉(24级博士生)以《论音乐传统的当代复兴问题——荷兰巴赫协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启示》为题进行在线海报展示,两项研究均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现代化路径。郭若萱(24级硕士生)通过海报展示其《手风琴演奏的生物力学:对心肺功能和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一项,该研究关注风箱操作与呼吸协调的耦合机制,并建立疲劳恢复模型,涉及生物力学在器乐演奏中的影响等多个跨学科领域。这些研究不仅展现了我院在「音乐+科技」融合教育方面的深厚积累,也体现了澳科大作为一所注重创新与科技应用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定位。

此次会议音乐学院入选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4名,完成现场学术汇报、海报展示共计12项,参会人数为音乐学院全部在读研究生数量的五分之一。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表演科学中心主任、ISPS 2025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Aaron Williamon教授于会议期间特意向澳科大音乐学院院长郑中教授发来贺信。信中高度赞扬我院在本届研讨会中的卓越表现,指出我院师生提交的论文及海报数量在所有参会机构中位列前三,仅次于上海音乐学院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两所主办高校。Williamon教授特别肯定了我院在推动表演科学领域发展中所展现出的领导力、创新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并对我院师生高质量的学术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image.jpg ISPS 2025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Aaron Williamon教授贺信全文

此次参会不仅提升了我院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全球顶尖音乐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系。未来,澳科大音乐学院将继续秉持「科技引领、学科融合」的理念,持续推进国际化的音乐与理论实践高水平研究及成果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