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音樂學院師生受邀參加第十屆表演科學國際研討會(ISPS 2025)科研成果獲業界高度關注

2025/11/18

202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十屆表演科學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Science, ISPS 2025)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百餘位學者、演奏家與教育家齊聚黃浦之濱,展開為期四天的學術與藝術對話。會議自2007年創辦以來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標誌著表演科學這一新興跨學科領域在東方語境中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本次會議由上海音樂學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及帝國理工學院表演科學中心聯合主辦,以「實踐中的表演科學」為主題,匯聚了全球音樂、舞蹈、戲劇、體育、醫學與科技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表演科學的前沿議題。澳門科技大學音樂學院師生受邀參會,並在會議上展示了多項融合音樂表演與科技的創新研究成果,獲得與會者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image.jpg

ISPS 2025澳門科技大學音樂學院部分參會博士、碩士於會議現場合影

音樂學院參會師生圍繞「科技賦能音樂表演與研究」這一核心方向,呈現了一系列前沿研究。涵蓋手勢識別與認知負荷調控、人工智能在音樂表演中的應用等,學院助理教授張譽馨博士發表《基於Leap Motion手勢識別降低複調音樂學習中的認知負荷》的專題研究,旨在通過手勢映射與反饋機制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提升學習效率。李紫涵(24級博士生)發表題為《人機交互音樂表演中神經網絡實時模型的應用》的研究,馮子函(24級碩士生)則發表題為《中國傳統古箏與宋代古畫之間的音畫互動藝術》的研究同樣融合了Leap Motion這一手勢識別技術,並以《參與式現場音樂表演的概念框架互動在線平台》進行了海報展示。此外,李博揚(24級碩士生)以《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表演中的應用》為題進行了海報展示,以上研究均為人工智能在音樂表演中聚焦於智能算法與表演實踐的深度融合。

音樂可視化分析為參會師生的另一重要研究主題,陳芳圓(24級博士生)發表題為《兩首中提琴作品的深層同構音響特征分析》的研究、郭佳莉(24級博士生)以《基於Praat軟件的〈詩經〉歌唱分析——以〈關雎〉為例》為題進行海報展示,該研究可通過語音可視化技術重構已遺失的《詩經》歌唱旋律。24級博士生張彤、丁磊分別以《楊宗稷〈伐檀〉打譜可視化研究》、《內蒙古中西部蒙漢融合性音樂的可視化研究——以二人台牌子曲〈森吉德瑪〉為例》進行海報展示,單琲(24級博士生)則通過線上海報展示了題為《歷史知情演奏(HIP)風格下巴赫奏鳴曲在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的詮釋範式》的研究,均實現了音樂結構與表演參數的可視化呈現。

在中國傳統音樂及西方音樂研究的數字化重構方面,孔繁樂(24級博士生)與張悅如(24級碩士生)發表《跨文化對話與認同重構:音樂表演民族志視域下的澳門廣東音樂研究》、郭玉(24級博士生)以《論音樂傳統的當代複興問題——荷蘭巴赫協會百年發展歷程中的經驗與啟示》為題進行線上海報展示,兩項研究均從文化傳承角度分析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現代化路徑。郭若萱(24級碩士生)通過海報展示其《手風琴演奏的生物力學:對心肺功能和疲勞恢復的影響》研究一項,該研究關注風箱操作與呼吸協調的耦合機制,並建立疲勞恢複模型,涉及生物力學在器樂演奏中的影響等多個跨學科領域。這些研究不僅展現了我院在「音樂+科技」融合教育方面的深厚積累,也體現了澳科大作為一所注重創新與科技應用的高等學府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獨特定位。

此次會議音樂學院入選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4名,完成現場學術匯報、海報展示共計12項,參會人數為音樂學院全部在讀研究生數量的五分之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表演科學中心主任、ISPS 2025科學委員會聯合主席Aaron Williamon教授於會議期間特意向澳科大音樂學院院長鄭中教授發來賀信。信中高度讚揚我院在本屆研討會中的卓越表現,指出我院師生提交的論文及海報數量在所有參會機構中位列前三,僅次於上海音樂學院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兩所主辦高校。Williamon教授特別肯定了我院在推動表演科學領域發展中所展現出的領導力、創新力與團隊協作精神,並對我院師生高質量的學術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image.jpgISPS 2025科學委員會聯合主席Aaron Williamon教授賀信全文

此次參會不僅提升了我院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加強了與全球頂尖音樂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聯繫。未來,澳科大音樂學院將繼續秉持「科技引領、學科融合」的理念,持續推進國際化的音樂與理論實踐高水平研究及成果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