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內地與澳門當代藝術邀請展學術研討會於2023年1月11日至1月12日線上上順利舉行。本次藝術聯通:北京與澳門”視覺藝術聯展與研討會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澳門科技大學以及澳門畫院聯合主辦的文旅部2022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交流重點項目。本次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內地和澳門當地的多名藝術家進行綫上講座和研討會,以傳統藝術形式爲出發點,涉及繪畫和陶瓷等多種藝術形式與主題。幷且,本著傳統與創新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理念,每位藝術家綫上上講座中都從自身出發,結合藝術創作的親身體驗,幷以多元化、多視角的形式將自己的藝術經驗與思考分享給觀衆。
本次線上研討會主要分兩天三場舉行,會議的學術主持分別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課程主任黃光輝副教授、顧躍副教授和劉鵬助理教授擔任。研討會伊始,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院長朱樂耕教授、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課程主任黃光輝副教授分別開場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家高振宇,雷苗,陳平,王桂勇,薑魯沂,澳門畫院院長楊大名客座教授,與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汪藍副教授一同在綫上進行學術交流。一流學者與藝術家彙聚一堂,藝術文化的美學精神不僅僅呈現在藝術作品中,更加體現在當代藝術家對其創作作品的理論分享與討論中,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與藝術成果。
朱樂耕
朱樂耕教授在《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社會空間》中以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社會空間爲題,從傳統紅綠彩、傳統青花藝術、五彩瓷藝術、宋代雕塑、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建築空間五個方面去分享了自己在城市空間中的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實踐心得,通過分享自己在陶瓷藝術方面的創作經驗進一步向觀衆闡釋了自己的中國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在研討會中,朱樂耕教授提到要積極將中國傳統的陶瓷藝術延伸到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各種空間去。在分享中,朱樂耕教授將自己的作品的當代性,定性爲本土化的當代性,是具有中國哲學意味的當代性風格。幷且朱樂耕教授還立足對傳統與當代的思考,指出寫生創作對自然表現的意義,鼓勵人們對陶瓷藝術的傳承與研究。當朱樂耕教授提到器皿時,說到China夢也是瓷器夢,強調我們應該重拾過去的優雅,把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學和對器物的尊重,也是對自我生命的尊重,運用到當代的器物設計當中去。
高振宇
高振宇研究員在本次綫上研討會中,高振宇研究員以《隱元禪師愛用之壺與日本煎茶道的傳播》爲題,分享了自己對壺作爲容器,與日本煎茶道的發現與思考。在本次研討會中,高振宇研究員詳細闡釋了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帶去許多明代的物質以及精神文明成果,從而形成了明代文人文化在日本傳播的高潮。高振宇解釋與分享了他對茶道文化的見解,闡釋了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日本茶道的文化。從日本煎茶道的興起到煎茶道的繼承與發展。高振宇還進一步談論了對中國茶道具發展的啓示,其中他指出茶道具雖然看上去不大,但是將其作爲一個文化現象去看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
雷苗
藝術家雷苗在本次綫上研討會中,雷苗以《也說工筆畫技法》爲題向觀衆們分享了她在工筆繪畫構思與創作過程中的心得與見解。在研討會上,雷苗將工筆畫的多元表現手法看作是人們根據特定的審美追求對工筆畫材質性能及技法語言執著探索後所得出的認知結果,幷以賞析宋畫《出水芙蓉圖》帶領觀衆進一步去領會物象與背景的關係。在研討會上,雷苗十分詳細地分享了她的作品《浮水印四》創作過程中的心得與精神,幷闡釋了她是如何在創作中去把握綫、形、色與背景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强調工筆創作中製作技巧不應是刻板的教條。隨後,在談及審美與吸收時,雷苗指出要積極開拓的視野,打破畫種的界限,對中外不同門類藝術形式的學習與借鑒能加深我們對不同形態、形式美感的認識與體驗,從而加深我們對繪畫的認識與探索。最後,雷苗指出工筆畫技法是爲人們的審美理論服務的,製作不僅與表像息息相關,更是應以自身的方式去發現表像背後的意義,使畫面成爲精神與感官相互熔合的場所。
陳平
藝術家陳平以《裝飾之美——中外裝飾藝術賞析》爲題向大家分享了她對中外裝飾藝術的理解與藝術創作。陳平首先以中國的饕餮紋樣引,簡要展示了中外裝飾藝術的發展過程,指出了古代中國、古埃及、古希臘等文明的藝術品都蘊含其獨特的裝飾美。在會議上,陳平討論了從19世紀至20世紀歐洲、美國、日本等國經歷的裝飾藝術運動,同時進一步指出了裝飾藝術在近代是如何在中國的語境下得以科學地、系統地落地生根、發展與傳承下來。尤其,她詳細地從龐薰琹先生的視角去闡釋了裝飾的由來與意義,幷著重介紹了近現代中國具有裝飾趣味的藝術作品。陳平還詳細分享了她藝術創作的技法心得,指出作爲創作者應該在作品中融入真摯的情感,展示其格調、性情、品味和格局。最後,她也提到具有裝飾趣味的藝術創作雖然在現當代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裝飾藝術在中國尚未得到足夠的認可與重視,裝飾藝術的研究、推廣和普及任重而道遠。
王桂勇
藝術家王桂勇在本次綫上研討會上以《再談有意味的形式》爲題,向觀衆闡釋與分享了他對形式這一概念與中國藝術繪畫之間的關係與發展。王桂勇重點談到西方繪畫中的東方韻味。西方現代繪畫與東方藝術和文化是不可割捨的關係。幷且王桂勇指出從他的角度來看,西方現代繪畫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東方文化的影響,幷且這些來自東方的文化,以中國的藝術與文化爲主導因素。正式這些東方藝術推動了西方現代繪畫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在研討會上,王桂勇圍繞著意味、形式、直覺、聯想、節奏、色彩、感覺、東方韵味展開他對藝術的見解。以高更、大衛·霍克尼、薩姆·扎弗朗爲例闡釋了關于透視産生的形式感問題。幷引出討論了東方繪畫對“簡”的表達,留白處見精神,且蘊含深厚的人文情懷。總的來說,西方的現代繪畫中蘊含強烈的東方韻味,並與東方的藝術息息相關是王桂勇所關注的,探究的。
薑魯沂
藝術家薑魯沂以《唐墓壁畫中女性藝術形象及其風格》爲題,主要闡釋了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與風格。在本次研討會中,薑魯沂主要闡釋了唐墓壁畫在題材和內容方面與絹本繪畫的不同。她主要對唐代墓室壁畫中三種主要女性人物身份,分別是仕女、女侍、樂舞者的形象進行了剖析,指出人物造型樸實厚重、生動傳神,用筆上更加勁健幹練,設色單純肅穆,形與神相得益彰。因此,與絹畫及其他唐代藝術形式相比較,墓室壁畫無論在題材還是內容上都更顯世俗化和生活化。薑魯沂還闡釋了唐墓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幷從時間上將唐代分爲四個階段研究,分別是第一階段從初唐高祖至大宗中期,第二階段爲唐高宗時期,第三階段是武周到玄宗時期,第四階段爲從中唐至唐末。幷且,她選取了每個階段具體的藝術作品去分析了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女性形象的造型。幷從骨法用筆和設色等角度去闡釋了唐墓壁畫對女性形象的繪畫創作風格。最後她指出唐代墓葬壁畫中,女性形象數量衆多,是研究唐代人物畫的重要的形象研究資料,幷對當代繪畫具有很大的影響。
楊大名
藝術家楊大名在本次研討會上以《當代繪畫發展潮流及前景》為題,從繪畫的發展過程角度,向觀衆分享了他的藝術創作與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感受與追求。在探討繪畫的發展過程時,他以中國重要的繪畫大家徐渭、石濤、吳昌碩、齊白石爲例分析了不同時期的繪畫藝術的潮流特徵,通過分析與討論這些藝術大家的繪畫作品去進一步闡釋與討論繪畫中書畫同源、筆墨之間關係,繪畫時意在筆先與經營位置的問題。並且,楊大名通過向觀衆分析這些中國藝術大家的藝術作品去進一步探討藝術的發展過程。同時,還提及了傳統的繪畫構圖與精神是如何給予了他在藝術創作時的啓發。而作爲新時期當代繪畫藝術發展的當下,優秀的藝術家要能創造出具備個體獨特精神領悟的作品。最後,楊大名在互動環節,也進一步以他創作的扇面繪畫爲例向觀衆詮釋了他對大寫意創作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認識與態度,討論了他是如何將對傳統大寫意的構圖、設色技法的創新與當代藝術的創作形式結合起來去思考與藝術實踐的。這些創作這正是對當代世界藝術的主流中強調個體性的醒悟和審美解放的實踐與解讀。
汪藍
汪藍副教授在本次綫上研討會中,以《西畫東漸——大航海時代的澳門美術》爲題,主要從四個部分去向觀衆們熱情地分享了他對大航海時代的澳門美術的發現與研究。首先,汪藍副教授引導觀衆人們對澳門的想像,指出澳門雖然以博彩業爲支柱産業,但其城市建築風格不僅僅有富麗堂皇的,還有極具歷史人文化的。汪藍副教授進一步從“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背景角度去向觀衆介紹了澳門的歷史城區的街區、緩衝區等發展情况,接著,汪藍副教授討論澳門早期的美術教育與繪畫創作的情况,討論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在澳門時對澳門藝術教育與創作的推動與貢獻。在16-17世紀基督教美術傳入澳門爲叙述脉絡,通過“圖像證史”論述澳門美術在大航海時代所産生的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現象。文化衝突是世界上各種衝突中最核心的一種,而澳門這座城市當下的面貌與藝術創作正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發展起來的,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極具研究價值。而當今中國許多重要的畫種,如油畫、水彩雖然是從西方傳進來,但是我們立足自身的情况,在中國與西方文化碰撞與交融中已發展出了代表中國文化特色與價值的藝術形式。
研討會最後,劉鵬助理教授對本次2022內地與澳門當代藝術邀請展暨綫上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辦,感謝了兩天三場以來綫上學者與藝術家們的精彩發言,正是由于各位藝術家的大力支持,才能共同成就本次內地與澳門聯通的藝術展覽,綫上研討會順利地舉辦,達到了藝術聯通,文化交流的目的。